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文学批评史论文

佛学与六朝文论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第1-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4页
绪论第14-19页
 一、本论文之研究范围第14-15页
 二、该研究领域之研究现状第15-17页
 三、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一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关系概述第19-41页
 第一节 佛教的文学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第19-29页
  一、狭义佛教文学:佛典文学与宣教文本第20-24页
  二、广义佛教文学第24-29页
 第二节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影响第29-35页
  一、佛教对诗歌形式上的影响第30-32页
  二、佛教对小说、戏曲形式上的影响第32-35页
 第三节 佛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关系第35-41页
  一、佛学与作家作品的关系第35-38页
  二、佛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第38-41页
第二章 涅槃佛性说及性灵观念与六朝文论本体论第41-89页
 第一节 “性灵”一词与佛学的关系第44-54页
  一、“性灵”一词的语源探讨第44-46页
  二、“性灵”一词与佛学的关系第46-54页
 第二节 《文心雕龙》、《诗品》中的“性灵”概念之研究第54-71页
  一、刘勰《文心雕龙》中“性灵”一词的文学本体论意义第55-61页
  二、钟嵘《诗品》中“性灵”一词的诗学意义第61-71页
 第三节 “性灵”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本体论地位第71-89页
  一、梁代王筠“吟咏性灵”与文学本体论的变更第72-76页
  二、陈代姚察的“妙发性灵”与文学本真性、独创性第76-82页
  三、北齐颜之推的“发引性灵”与文学天才论及本体论第82-89页
第三章 般若学说及中道观念与六朝文论的方法论第89-132页
 第一节 六朝般若学中道观念与中国佛教美学第91-103页
  一、中国佛教美学研究之误区第91-93页
  二、中国佛教之美在“妙”不在“美”第93-97页
  三、般若学中道观念与中国佛教美学之本质第97-103页
 第二节 《文心雕龙》与般若学中道观念第103-119页
  一、刘勰高度评价般若学说符合其“贵能破理”的学术追求第103-106页
  二、《文心雕龙》中的“自然”与般若学中道观念第106-109页
  三、《文心雕龙》之言意统一与般若学中道观念第109-113页
  四、《文心雕龙》的动静观与般若学中道观念第113-119页
 第三节 般若学中道观念对“意象”概念的影响第119-132页
  一、“意象”概念的玄学背景第120-126页
  二、以“中道”的方法理解古典诗学的“意象”概念第126-132页
第四章 涅槃佛性及虚寂、法身观念与六朝文论的创作论第132-169页
 第一节 虚静观念及佛学虚寂、法身观念与文学想象第132-143页
  一、“虚静”一词的哲学渊源第132-137页
  二、“虚寂”的哲学及佛学渊源第137-139页
  三、虚静、虚寂、法身与文学想象第139-143页
 第二节 慧远、宗炳的“法身”概念与文学创作及文论第143-161页
  一、慧远“法身”概念的感性因素与文学创作及文论第144-154页
  二、宗炳的“法身”概念及其与文学理论的关系第154-161页
 第三节 萧统的“法身”概念与文论第161-169页
  一、萧统论“法身”第162-164页
  二、萧统的“法身”观念对其文论的内在影响第164-169页
第五章 六朝佛学及相关文论对后世文论及创作的影响第169-198页
 第一节 六朝佛学及相关文论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第169-184页
  一、钟嵘诗论对后世以“性灵”论诗的影响第170-181页
  二、中道观念下的“意象”概念对后世诗论的影响——以叶燮《原诗》为例第181-184页
 第二节 六朝佛学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第184-198页
  一、中道、法身观念与王维诗歌第184-188页
  二、佛学涅槃学说、中道观念与苏轼诗文第188-193页
  三、佛学中道观念与龚自珍诗文的“观心”及言与无言的冲突第193-198页
结语第198-202页
参考文献第202-211页
攻读博士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OS和DNA-PKcs/Akt信号通路在氢醌诱导K562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下一篇:云南香格里拉高山草甸传粉网络的结构和动态及生态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