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会计论文--会计工作组织与制度论文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研究--基于会计舞弊预警、识别和处罚制度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目录第10-16页
第1章 导论第16-23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19页
     ·研究背景第16-17页
     ·研究目的第17-18页
     ·研究意义第18-19页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9-23页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研究内容第21-22页
     ·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2章 会计舞弊监管研究文献综述第23-51页
   ·会计舞弊的动因第23-28页
     ·会计舞弊的动机第23-25页
     ·会计舞弊的经济学原因第25-28页
   ·会计舞弊的手段和影响因素第28-34页
     ·会计舞弊的手段第28-29页
     ·会计舞弊的直接影响因素第29-31页
     ·会计舞弊的间接影响因素第31-34页
   ·会计舞弊的市场反映第34-35页
     ·国外会计舞弊的市场反映第34页
     ·国内会计舞弊的市场反映第34-35页
   ·会计舞弊的预警与识别特征第35-42页
     ·公司治理特征第35-38页
     ·财务指标特征第38-40页
     ·红旗标识第40-41页
     ·外部审汁特征第41-42页
   ·会计舞弊识别方法第42-44页
     ·L/W模型法第42页
     ·回归模型法第42-43页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第43页
     ·其他识别方法第43-44页
   ·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第44-49页
     ·鼓励自我监管第44-45页
     ·强化政府监管第45-47页
     ·促进社会监管第47-48页
     ·倡导综合监管第48-49页
   ·文献研究评述第49-51页
     ·国外文献评述第49页
     ·国内文献评述第49-51页
第3章 会计舞弊监管的相关理论分析第51-70页
   ·基本概念界定第51-59页
     ·会计舞弊的涵义第51-55页
     ·会计舞弊与相关概念辨析第55-58页
     ·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的界定第58-59页
   ·会计舞弊的动因理论第59-61页
     ·冰山理论第59-60页
     ·三角形理论第60页
     ·“GONE”理论第60页
     ·风险因素理论第60-61页
   ·会计舞弊的基础经济学理论第61-64页
     ·产权理论第61-62页
     ·契约理论第62-63页
     ·有限理性第63-64页
   ·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第64-67页
     ·有效市场理论第64-65页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65-67页
   ·会计舞弊监管的理论依据第67-70页
     ·市场失灵理论第67-68页
     ·代理理论第68-70页
第4章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因和特征分析第70-96页
   ·会计舞弊的动因分析第70-78页
     ·根本需要—获取市场超额利益第70-73页
     ·外部机会—制度不严监管弱化第73-76页
     ·内部条件—制约不足压力增大第76-78页
   ·会计舞弊的特征分析第78-93页
     ·手段和表现形式特征第79-81页
     ·规模和时间持续性特征第81-85页
     ·地域和行业分布特征第85-88页
     ·会计舞弊公司的治理特征第88-90页
     ·会计舞弊公司的财务指标特征第90-93页
   ·会计舞弊的社会影响分析第93-96页
     ·舞弊时间长,监管难度大第93-94页
     ·舞弊金额大,社会损失重第94页
     ·干扰市场运行机制第94-96页
第5章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的框架构建第96-116页
   ·现行监管制度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第96-101页
     ·监管制度的重要作用第96-97页
     ·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第97-100页
     ·监管制度完善的必要第100-101页
   ·监管制度的目标设计和模式选择第101-104页
     ·证券监管制度的目标设计第101-103页
     ·证券监管制度的模式选择第103-104页
   ·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的总体框架第104-116页
     ·总框架结构第105-107页
     ·基础性要素第107-111页
     ·主体性要素第111-113页
     ·保障性要素第113-116页
第6章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预警监管制度—防范于未然第116-150页
   ·会计舞弊预警监管制度概述第116-121页
     ·预警监管制度的框架和要素第116-119页
     ·预警监管制度的理论依据第119-121页
   ·发行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建设第121-126页
     ·改革股票发行制度第121-123页
     ·完善公司退市制度第123-124页
     ·推进会计准则执行第124-126页
   ·基于自我约束的公司内部预警监管第126-135页
     ·股东会治理:所有者角度的监管第127-129页
     ·董事会治理:执行者角度的监管第129-132页
     ·监事会治理:监督者角度的监管第132-134页
     ·经理人治理:管理者角度的监督第134-135页
   ·基于实时风险监控的政府预警监管第135-144页
     ·政府实时会计舞弊风险监控机制第135-138页
     ·舞弊公司财务风险特征指数模型第138-144页
   ·基于受托责任的外部审计预警监管第144-150页
     ·审计失败与审计质量第145-147页
     ·独立性与利益冲突第147-150页
第7章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识别监管制度—昭然于析辨第150-192页
   ·会计舞弊的识别监管制度概述第150-157页
     ·识别监管制度的框架和要素第150-153页
     ·识别监管制度的理论依据第153-157页
   ·识别手段:舞弊信号的实证研究第157-166页
     ·会计舞弊识别特征研究第157-160页
     ·会计舞弊识别模型研究第160-166页
   ·证监会主导的政府识别监管制度第166-174页
     ·会计舞弊政府监管权配置第166-167页
     ·证监会监管权与监管方式第167-171页
     ·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管方式第171-174页
   ·自律及其他组织的识别监管制度第174-186页
     ·证券交易所的监管第174-177页
     ·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第177-184页
     ·其他中介和自律组织的监管第184-186页
   ·社会公众和媒体的识别监管制度第186-192页
     ·投资者监管与投资者教育第186-189页
     ·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管权第189-192页
第8章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处罚监管制度—警世于惩戒第192-228页
   ·会计舞弊的处罚监管制度概述第192-199页
     ·处罚监管制度的框架和要素第192-195页
     ·处罚监管制度的理论依据第195-199页
   ·会计舞弊处罚制度的实证研究第199-208页
     ·会计舞弊处罚情况分析第199-205页
     ·会计舞弊处罚的市场反映研究第205-208页
   ·会计舞弊的行政和自律处罚制度第208-213页
     ·行政处罚的依据和问题第208-211页
     ·行政处罚的改进第211-212页
     ·自律处罚的问题和改进第212-213页
   ·会计舞弊的民事和刑事处罚制度第213-228页
     ·会计舞弊的民事责任承担第213-217页
     ·会计舞弊的民事诉讼和赔偿制度第217-225页
     ·会计舞弊的刑事责任承担第225-228页
第9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第228-232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228-230页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第230-232页
     ·研究局限性第230-231页
     ·研究展望第231-232页
附录第232-234页
参考文献第234-258页
后记第258-259页

论文共2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机制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