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6页 |
| ·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 ·汽轮机中湿蒸汽两相凝结流动特点分析 | 第15-19页 |
| ·湿蒸汽的产生与水的分布形态 | 第16-17页 |
| ·湿蒸汽流动的不平衡性 | 第17-18页 |
| ·凝结引起损失分析 | 第18-19页 |
| ·湿蒸汽两相非平衡凝结流动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 ·凝结成核及水滴生长理论发展 | 第19-21页 |
| ·湿蒸汽两相凝结流动的实验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湿蒸汽两相凝结流动的数值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不平衡状态下传热传质过程及成核率和水滴增长模型研究 | 第26-59页 |
| ·成核理论研究 | 第26-45页 |
| ·经典均质成核理论 | 第26-34页 |
| ·分子聚团的形成自由能 | 第26-28页 |
| ·水滴和周围蒸汽取得热力学平衡条件 | 第28-30页 |
| ·过热蒸汽中分子聚团的分布 | 第30-31页 |
| ·成核的动力学方程 | 第31-33页 |
| ·稳定状态成核率 | 第33-34页 |
| ·经典均质成核理论的修正 | 第34-42页 |
| ·Courtney修正方法 | 第34-35页 |
| ·内部一致性修正方法 | 第35页 |
| ·构型熵修正 | 第35-37页 |
| ·两相非等温修正 | 第37页 |
| ·Wolk—Strey经验函数修正 | 第37-38页 |
| ·均质成核率各修正方法的结果比较 | 第38-42页 |
| ·非均质成核理论的研究 | 第42-45页 |
| ·水滴生长模型研究 | 第45-57页 |
| ·凝结过程中的传质现象 | 第45-47页 |
| ·水滴增长率的基本表达式 | 第47-48页 |
| ·水滴增长率的修正 | 第48-57页 |
| ·Young低压修正 | 第48-49页 |
| ·Heiler修正 | 第49-50页 |
| ·Bakhtar—Zidi修正 | 第50页 |
| ·基于Langmuir-Maxwell模型传热传质耦合求解的水滴增长率修正 | 第50-53页 |
| ·水滴生长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 第53-55页 |
| ·水滴生长模型在喷管凝结流中的应用与比较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三章 湿蒸汽两相凝结流动数值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 | 第59-72页 |
| ·两相流动控制方程 | 第59-65页 |
| ·气液两相混合物控制方程 | 第59-61页 |
| ·液相控制方程 | 第61-65页 |
| ·均质凝结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 ·非均质凝结模型的建立 | 第62-65页 |
| ·任意曲线坐标系下的流动控制方程 | 第65-67页 |
| ·两相凝结流动求解的数值方法 | 第67-71页 |
| ·曲线坐标系中NS方程构造TVD格式 | 第68-69页 |
| ·湿蒸汽两相流动在曲线坐标系中TVD格式的构造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四章 湿蒸汽两相非平衡凝结流动数值模型和求解方法的验证 | 第72-89页 |
| ·喷管中凝结的数值研究 | 第72-76页 |
| ·缩放喷管中自发凝结两相流动数值模拟 | 第72-74页 |
| ·膨胀率对喷管中凝结参数影响 | 第74-76页 |
| ·叶栅中两相流动基本参数分布 | 第76-84页 |
| ·Bakhtar叶栅中两相中流动数值研究 | 第77-81页 |
| ·White叶栅中自发凝结流动的数值模拟 | 第81-84页 |
| ·非均质凝结流动数值研究 | 第84-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五章 凝结产生附加损失的机理及控制方法 | 第89-114页 |
| ·两相流动产生附加损失分析 | 第89-90页 |
| ·叶栅内激波干涉及激波系分布 | 第90-95页 |
| ·吸力面边界层分离产生原因 | 第95-100页 |
| ·一维缩放喷管中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95-96页 |
| ·汽轮机叶栅中数值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96-100页 |
| ·叶栅吸力面型线对凝结的影响及成核过程的控制 | 第100-105页 |
| ·尾缘点形状对凝结过程的影响及尾迹水滴数的控制 | 第105-107页 |
| ·缩放叶栅中凝结流动特性 | 第107-109页 |
| ·凝结对级内流动影响 | 第109-1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4-116页 |
| ·结论 | 第114-115页 |
| ·展望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 致谢 | 第126-12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发表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