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 ·选题意义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 ·湿地退化与湿地水文特征之间的关系 | 第15-16页 |
| ·沟渠对湿地退化的影响 | 第16-21页 |
| ·沟渠对湿地水文特征影响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湿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扎龙湿地及周边沟渠的兴建 | 第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5-28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创新点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8-41页 |
| ·区位特点 | 第28-29页 |
| ·研究区所在流域自然概况 | 第28-29页 |
| ·扎龙保护区位置 | 第29页 |
| ·研究区环境背景 | 第29-41页 |
| ·自然环境特征 | 第29-33页 |
| ·土地利用状况 | 第33-36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6-38页 |
| ·水利工程现状 | 第38页 |
| ·扎龙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分 | 第38-41页 |
| 第三章 上游来水变化及其对湿地面积的影响 | 第41-50页 |
| ·1956-2000年间乌双流域径流变化特征 | 第41-43页 |
| ·研究乌双流域径流特征所选水文站 | 第41-42页 |
| ·数据来源 | 第42页 |
| ·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 ·结果 | 第43-49页 |
| ·近50年来乌双流域径流量变化 | 第43-45页 |
| ·近50年来乌双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变化 | 第45-46页 |
| ·近50年来乌双流域丰枯水年变化 | 第46-47页 |
| ·近50年来乌双流域径流随机变化特性分析 | 第47-48页 |
| ·乌双流域径流变化对扎龙湿地面积消长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1980-2006年间扎龙湿地沟渠动态变化 | 第50-60页 |
| ·扎龙湿地沟渠动态变化 | 第50-56页 |
| ·沟渠分类 | 第50-53页 |
| ·扎龙湿地沟渠动态变化 | 第53-56页 |
| ·扎龙湿地道路和堤坝动态变化 | 第56页 |
| ·扎龙湿地沟渠分布特点 | 第56-59页 |
| ·沟渠的长度与密度不断增大 | 第56-57页 |
| ·沟渠由湿地周边向湿地内部扩展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沟渠对扎龙湿地水文水资源分布格局的影响 | 第60-69页 |
| ·沟渠对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及其与湿地水文连接度的关系 | 第60-61页 |
| ·沟渠对湿地水系分布格局的影响 | 第61-62页 |
| ·自然状态下湿地水系分布格局 | 第61页 |
| ·沟渠影响下的湿地水系分布格局 | 第61-62页 |
| ·沟渠对湿地来水路径的影响 | 第62-64页 |
| ·沟渠对湿地地表水的影响 | 第64-67页 |
| ·沟渠对湿地地表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沟渠对湿地地表水水位的影响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六章 沟渠对扎龙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 | 第69-78页 |
| ·沟渠对扎龙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 | 第69-74页 |
| ·沟渠影响下的扎龙湿地景观结构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 第74-76页 |
| ·湿地景观破碎化对湿地植物的影响 | 第74页 |
| ·沟渠影响下扎龙湿地景观破碎化对湿地动物的影响 | 第74-76页 |
| ·沟渠影响下扎龙湿地景观结构变化引起的其它生态环境问题 | 第76-77页 |
| ·湿地微地貌形态变化 | 第76-77页 |
| ·湿地火灾频繁 | 第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七章 退化湿地生态补水恢复方法设计 | 第78-106页 |
| ·保护区补水单元划分依据 | 第78-79页 |
| ·补水单元划分方法与过程 | 第79-87页 |
| ·天然水系的提取 | 第79-81页 |
| ·补水单元的划分 | 第81页 |
| ·洼地泡沼提取 | 第81-82页 |
| ·线性地物的提取 | 第82页 |
| ·保护区补水单元的初步划分 | 第82-87页 |
| ·补水水源与补水点的确定 | 第87-95页 |
| ·补水水源与补水点的确定原则 | 第87-88页 |
| ·供水水源的与补水点的确定 | 第88页 |
| ·补水单元及补水点的最终确定 | 第88-95页 |
| ·补水单元水量配置设计 | 第95-100页 |
| ·补水配置原则与方法 | 第95-96页 |
| ·各分区补水量的分配 | 第96-100页 |
| ·不同保证率下的湿地补水量配置方案 | 第100-102页 |
| ·平水年补水方案 | 第101页 |
| ·枯水年补水方案 | 第101页 |
| ·特枯水年补水方案 | 第101-102页 |
| ·补水时间的设置 | 第102-104页 |
| ·自然状态下区间用水的时间模式 | 第102-103页 |
| ·长效补水时间设置 | 第103页 |
| ·应急补水时间设置 | 第103-104页 |
| ·补水方式的选择 | 第1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 ·结论 | 第106-107页 |
| ·展望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 后记 | 第114-116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