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旅游城市化及其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旅游城市化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9页 |
·旅游城市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2 旅游城市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旅游城市化动力机制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产业的兴起是旅游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 第17页 |
·旅游业的联动性是旅游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 第17-18页 |
·政策机制是旅游城市化的引导因素 | 第18页 |
·交通设施的完善是旅游城市化的基础条件 | 第18页 |
·旅游效应理论 | 第18-20页 |
·旅游效应的内容结构 | 第18-19页 |
·旅游效应的社会价值 | 第19页 |
·旅游效应的表现形式 | 第19页 |
·旅游效应的产生时间 | 第19-20页 |
·旅游效应的作用来源 | 第20页 |
·旅游效应的作用范围 | 第20页 |
·旅游城市化模式理论 | 第20-24页 |
·资源驱动型旅游城市化 | 第21页 |
·经济驱动型旅游城市化 | 第21-22页 |
·综合型旅游城市化 | 第22-24页 |
3 乌鲁木齐市旅游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 | 第24-36页 |
·乌鲁木齐市旅游城市化基本条件 | 第24-25页 |
·旅游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 第25-31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5-26页 |
·指标的选取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27页 |
·评价方法、步骤与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7-31页 |
·乌鲁木齐市旅游城市化水平评价 | 第31-33页 |
·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第31页 |
·计算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 | 第31-32页 |
·计算乌鲁木齐市旅游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 | 第32-33页 |
·乌鲁木齐市旅游城市化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乌鲁木齐市旅游城市化的总体变化趋势 | 第33-34页 |
·乌鲁木齐市旅游城市化各子系统的变化趋势 | 第34-36页 |
4 乌鲁木齐市旅游城市化的驱动力机制与模式 | 第36-43页 |
·旅游要素分析 | 第36-39页 |
·旅游者 | 第36-37页 |
·旅游资源 | 第37-38页 |
·旅游产品 | 第38-39页 |
·乌鲁木齐市旅游城市化的驱动力机制 | 第39-41页 |
·资源比较优势 | 第39-40页 |
·地方政府的推动 | 第40页 |
·国内外客源市场需求拉动 | 第40页 |
·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的带动 | 第40-41页 |
·乌鲁木齐市旅游城市化模式分析 | 第41-43页 |
5 旅游城市化对乌鲁木齐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 第43-48页 |
·旅游城市化对旅游地发展产生的积极意义 | 第43-45页 |
·旅游城市化促使城市规模扩大 | 第43-44页 |
·旅游城市化促使城市质量提高 | 第44-45页 |
·旅游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问题 | 第45-46页 |
·旅游城市化缺乏明确的发展思路 | 第45页 |
·对旅游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第45-46页 |
·用地功能分区不明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 第46页 |
·对策与建议 | 第46-48页 |
·明确旅游城市化的发展思路 | 第46页 |
·保护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优化城市景观风貌 | 第46页 |
·协调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 第46-47页 |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 第47页 |
·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强化旅游发展空间和理念的作用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48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48-4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49页 |
不足之处 | 第49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