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 序 | 第12-13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3-28页 |
| 一、中医药对MS的文献研究及现状 | 第13-21页 |
| 1. 关于MS中医病名的探讨 | 第13页 |
| 2. 老年MS发生的病因病机 | 第13-17页 |
| ·年老体弱 肾气渐虚 | 第13-15页 |
| ·缺乏运动 饮食不节 | 第15页 |
| ·忧思郁怒 情志失调 | 第15-16页 |
| ·禀赋薄弱 劳欲过度 | 第16-17页 |
| 3. 老年MS发生的病机特点 | 第17-20页 |
| ·脾肾亏虚 痰瘀互阻是其病理基础 | 第17-18页 |
| ·肝失疏泄是其中间环节 | 第18-19页 |
| ·虚损变证是其最终结果 | 第19-20页 |
| 4. 老年MS的中医治疗 | 第20-21页 |
| ·调脏腑气血阴阳 | 第20页 |
| ·按郁、热、虚、损分段治疗 | 第20页 |
| ·辨病辨证相结合 | 第20-21页 |
| ·针药并治 | 第21页 |
| 二、现代医学对MS命名、流行病学及病因的认识 | 第21-28页 |
| 1. 关于MS的命名 | 第21页 |
| 2. 定义的演变 | 第21-22页 |
| 3. 流行病学 | 第22-23页 |
| 4. 病因机制 | 第23-26页 |
| ·遗传学因素 | 第23-24页 |
| ·胰岛素抵抗 | 第24-25页 |
| ·肥胖 | 第25页 |
| ·内皮功能失调 | 第25页 |
| ·细胞活素系统 | 第25-26页 |
| 5. 防治 | 第26-28页 |
| ·非药物治疗 | 第26页 |
| ·主要药物治疗 | 第26-28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8-39页 |
| 一、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 1.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8-29页 |
| ·老年MS诊断标准 | 第28页 |
| ·老年MS中医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9页 |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9页 |
| 2. 正常对照组入选标准 | 第29页 |
| 3. 研究对象来源 | 第29页 |
| ·MS组 | 第29页 |
| ·对照组 | 第29页 |
| 4.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 ·MS组 | 第29页 |
| ·正常对照组 | 第29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1. 基本参数测量 | 第29页 |
| 2. 常规参数测量 | 第29页 |
| 3. 生化指标测定 | 第29-30页 |
| 4.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 第30页 |
| 5. CRP、TNF-α、MAU测定 | 第30页 |
| 6. ISI计算方法 | 第30页 |
| 7. 统计方法 | 第30页 |
| 二、结果 | 第30-39页 |
| (一) 老年M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第30-31页 |
| (二) 老年MS患者IR | 第31-32页 |
| (三) 中医证型各指标与IR相关性 | 第32-34页 |
| (四) 老年MS各中医证型和正常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指数、腰围、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等变化图 | 第34-39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9-48页 |
| 一、老年MS与IR的关系 | 第39-41页 |
| 1. 老年人IR发生的机理 | 第39页 |
| 2. 老年MS各组分与IR | 第39-40页 |
| ·高龄与IR | 第39-40页 |
| ·肥胖与IR | 第40页 |
| ·高血压与IR | 第40页 |
| ·血脂异常与IR | 第40页 |
| ·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与IR | 第40页 |
| 3. 临床其它指标与IR | 第40-41页 |
| ·肿瘤坏死因子-α与IR | 第41页 |
| ·尿微量白蛋白与IR | 第41页 |
| ·高尿酸血征与IR | 第41页 |
| ·高纤维蛋白原血征与IR | 第41页 |
| 二、老年MS各中医证型与IR相关性 | 第41-47页 |
| 1. 关于老年MS中医证型 | 第41-42页 |
| 2. 痰、瘀、虚与IR | 第42-43页 |
| ·痰与IR | 第42页 |
| ·瘀与IR | 第42-43页 |
| ·虚与IR | 第43页 |
| 3. 痰湿蕴脾与脂代谢异常 | 第43-44页 |
| 4. 阴虚血瘀与IR | 第44-47页 |
| ·阴虚血瘀证的形成 | 第44-45页 |
| ·阴虚血瘀证与老年MS各组分的关系 | 第45页 |
| ·阴虚血瘀证与炎症状态 | 第45-46页 |
| ·阴虚血瘀证与尿微量白蛋白、血尿酸 | 第46页 |
| ·阴虚血瘀证与血小板聚集功能 | 第46-47页 |
| 三、不足与展望 | 第47-48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