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对象 | 第10-11页 |
| ·关于目前冻土地区桥梁桩基承载机理的研究方法的介绍 | 第11-12页 |
| ·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 ·桩-冻土相互作用以及竖向荷载的传递机理 | 第12页 |
| ·冻土单桩的极限承载力 | 第12页 |
| ·本论文所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本文研究所采取的方法 | 第13-14页 |
| 2 冻土单桩基础的模型制备与实验 | 第14-21页 |
| ·模型的制备 | 第14-18页 |
| ·相似性原理 | 第14-16页 |
| ·模型实验桩的制作 | 第16-17页 |
| ·实验条件的模拟 | 第17-18页 |
|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 第18-21页 |
| ·试验方法及试验装置 | 第18-20页 |
| ·室内试验规范要求 | 第20页 |
| ·桩体试验 | 第20-21页 |
| 3 冻土地区单桩基础荷载传递理论分析与实验 | 第21-43页 |
| ·关于荷载传递函数的定义 | 第21-28页 |
| ·沉降与荷载之间的关系 | 第28-31页 |
| ·桩基室内实验 | 第31-32页 |
| ·实验数据的处理 | 第32-43页 |
| ·通过试验所要得到的结果 | 第32-33页 |
| ·试验数据的处理与结果计算 | 第33-39页 |
| ·混凝土桩的荷载传递函数 | 第39-43页 |
| 4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第43-61页 |
| ·单桩的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力 | 第43-44页 |
|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第44-47页 |
|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定义与决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因素 | 第44-45页 |
|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第45-47页 |
| ·荷载传递函数法预测单桩承载力 | 第47-48页 |
| ·通过广义剪切位移法推求单桩承载力 | 第48-56页 |
| ·其它方法预测极限承载力 | 第56-58页 |
| ·对于单桩的极限承载力的模型试验 | 第58-59页 |
| ·试验结果的分析 | 第59-61页 |
| 5 桩基力学特性的流变效应分析 | 第61-81页 |
| ·冻土流变理论概述 | 第61-63页 |
| ·冻土流变的表现形式 | 第61-62页 |
| ·冻土流变的影响因素 | 第62-63页 |
| ·桩基力学特性流变效应的研究意义 | 第63-64页 |
| ·冻土流变模型理论 | 第64-78页 |
| ·基本流变元件 | 第64-68页 |
| ·基本流变模型 | 第68-76页 |
| ·蠕变变形及其在模型理论中的反映 | 第76-77页 |
| ·线性流变和非线性流变 | 第77-78页 |
| ·冻土—桩基模型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8-81页 |
| ·试验条件及加载方法 | 第78-79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 6.桩-冻土相互作用的仿真数值模拟 | 第81-98页 |
| ·对数值模拟的介绍 | 第81-82页 |
| ·桩-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2-91页 |
| ·有限元模性的参数选择 | 第82-83页 |
| ·有限元模性数据与试验数据的对比 | 第83-91页 |
| ·试验与数据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91-97页 |
| ·对下—步工作的展望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