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第1-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8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9-21页
     ·研究背景第19-20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21-25页
     ·水权管理模式的分类第21-22页
     ·水权管理行政模式分析第22-23页
     ·水权管理市场模式探讨第23-24页
     ·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选择第24-25页
 §1.3 基本概念界定第25-28页
     ·跨流域调水第26页
     ·水权管理第26-27页
     ·准市场模式第27-28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8-31页
     ·水权管理模式第28-29页
     ·水权管理与水权制度第29页
     ·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第29-31页
 §1.5 国外水权管理的实践第31-34页
     ·美国的水权管理第31-32页
     ·澳大利亚的水权管理第32页
     ·美国、澳大利亚水权管理的经验第32-34页
 §1.6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4-38页
     ·研究内容第34-36页
     ·研究方法第36页
     ·技术路线第36-38页
第二章 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理论基础第38-51页
 §2.1 混合经济理论第38-40页
     ·混合经济的主要含义第38-39页
     ·混合经济的实质第39-40页
     ·跨流域调水管理的市场化第40页
 §2.2 公共物品理论第40-44页
     ·公共物品及其供给第40-42页
     ·跨流域调水管理及其多元供给第42-44页
 §2.3 产权理论第44-49页
     ·产权及其制度功能第44-46页
     ·水权制度的发展第46-48页
     ·跨流域调水管理的产权运作第48-49页
 §2.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多元目标第51-64页
 §3.1 经济目标第51-55页
     ·跨流域调水的经济意义第51-54页
     ·水权市场的构成要素第54-55页
 §3.2 环境目标第55-60页
     ·跨流域调水的环境影响第55-57页
     ·水权市场与水环境安全第57-60页
 §3.3 社会目标第60-62页
     ·跨流域调水的社会影响第60-61页
     ·水权市场与公平正义第61-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模型分析第64-79页
 §4.1 水权科层结构模型第64-72页
     ·制度科层概念模型第64-66页
     ·水权科层概念模型第66-68页
     ·跨流域调水水权制度科层模型第68-72页
 §4.2 市场化的水权管理体系第72-74页
     ·国有水权的运作第72页
     ·区域水权的运作第72-73页
     ·集体水权的运作第73-74页
 §4.3 水权市场的博弈分析第74-78页
     ·水权管理行政模式的低效率第74-75页
     ·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绩效第75-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构建第79-99页
 §5.1 水权初始分配制度的改革第79-82页
     ·有效转变政府职能第79-81页
     ·积极进行水权协商第81-82页
 §5.2 水权市场组织制度的建设第82-85页
     ·创新水权管理体制第82-83页
     ·搭建水权交易平台第83-85页
 §5.3 水价制度的明晰第85-88页
     ·明确水资源定价方法第85-87页
     ·实现水价的综合运用第87-88页
 §5.4 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第88-94页
     ·变革生态补偿方式第88-90页
     ·实施水权生态补偿第90-91页
     ·开展横向转移支付第91-93页
     ·设立生态补偿基金第93-94页
 §5.5 水权法律制度的健全第94-98页
     ·明确水权制度的内涵第94-95页
     ·厘定水权交易的原则第95-96页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第96-98页
 §5.6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实例分析第99-115页
 §6.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99-106页
     ·工程概况第99-100页
     ·管理体制的设计第100-101页
     ·水权市场的运作第101-103页
     ·水银行建设第103-104页
     ·生态补偿的展开第104-106页
 §6.2 引滦入津工程第106-114页
     ·工程简介第106-107页
     ·管理体制改革第107-109页
     ·水权市场建设第109-110页
     ·水价的完善第110-113页
     ·水权生态补偿的运作第113-114页
 §6.3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15-120页
 §7.1 研究结论第115-116页
     ·准市场模式是多元目标体系第115页
     ·准市场模式的关键是引入水权市场第115-116页
     ·准市场模式有确定的路径第116页
     ·准市场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第116页
 §7.2 研究特色第116-118页
     ·明确了准市场模式的管理样式第116-117页
     ·指明了准市场模式的制度结构第117页
     ·揭示了准市场模式的运行机制第117-118页
 §7.3 主要创新点第118-119页
     ·形成了准市场模式的理论体系第118页
     ·确立了跨流域调水水权制度科层模型第118页
     ·证明了准市场模式的绩效第118-119页
     ·明晰了水权生态补偿的运作过程第119页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计算环境下的科学工作流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白钨矿为前驱有机矿化合成氧化钨及光致变色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