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 引言 | 第9页 |
2.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 | 第9-17页 |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简述 | 第9-13页 |
·HTS的理论基础 | 第9-10页 |
·HTS筛选药物的基本过程 | 第10-11页 |
·不同类型的HTS平台 | 第11页 |
·HTS的常用检测技术 | 第11-13页 |
·HTS与中药研究的关系 | 第13-15页 |
·活性成分的研究 | 第13-14页 |
·药材鉴定的研究 | 第14页 |
·药理作用的研究 | 第14页 |
·复方的研究 | 第14-15页 |
·基于受体的HTS模型 | 第15-17页 |
·直接检测配体对受体作用的药物筛选模型 | 第15-16页 |
·间接检测配体对受体作用的药物筛选模型 | 第16-17页 |
·展望 | 第17页 |
3. 研究对象简介 | 第17-19页 |
·白芥子 | 第18页 |
·芥子碱 | 第18-19页 |
4.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芥子碱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20-34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0页 |
·仪器 | 第20页 |
·材料 | 第20页 |
2. 白芥子药材提取液的HPLC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20-24页 |
·芥子碱标准品及白芥子药材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第20-21页 |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第20页 |
·药材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第20-21页 |
·白芥子药材的色谱行为 | 第21-22页 |
·色谱条件 | 第21页 |
·色谱方法可行性考察 | 第21-22页 |
·白芥子药材的HPLC方法学考察 | 第22-24页 |
·线性范围 | 第22-23页 |
·精密度 | 第23页 |
·稳定性 | 第23-24页 |
·重现性 | 第24页 |
·加样回收率 | 第24页 |
3. 白芥子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4-33页 |
·超声提取法 | 第25-29页 |
·正交实验 | 第25-26页 |
·超声提取法的响应曲面优化 | 第26-28页 |
·白芥子超声提取法最优工艺验证试验 | 第28-29页 |
·热醇回流法 | 第29-33页 |
·正交实验 | 第29-30页 |
·热醇回流法的响应曲面优化 | 第30-32页 |
·白芥子热醇回流法最优工艺验证试验 | 第32-33页 |
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受体色谱对白芥子中活性成分筛选的研究 | 第34-47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34-35页 |
·仪器 | 第34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2. B_2-AR生物色谱模型的建立 | 第35-40页 |
·β_2-AR的制备 | 第35-37页 |
·重组工程菌发酵 | 第35页 |
·蛋白的纯化 | 第35-37页 |
·受体生物色谱柱的制备 | 第37-38页 |
·色谱柱填料的合成 | 第37-38页 |
·受体色谱柱的装填 | 第38页 |
·β_2-AR生物色谱柱的表征 | 第38-40页 |
·工具药简介 | 第38-39页 |
·色谱条件 | 第39页 |
·β_2-AR生物色谱柱保留特性的研究 | 第39-40页 |
3. 受体色谱对白芥子中活性成分的筛选 | 第40-41页 |
·色谱条件 | 第40页 |
·受体色谱柱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40-41页 |
·芥子碱与白芥子在β_2-AR生物色谱柱上的保留行为 | 第41页 |
4. 白芥子中活性成分与B_2-AR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41-46页 |
·理论 | 第42-44页 |
·竞争置换法的普适模型及表达式 | 第42-43页 |
·自身竞争研究 | 第43页 |
·位点选择性探针的直接竞争 | 第43页 |
·别构相互作用的检测 | 第43-44页 |
·竞争置换法研究β_2-AR与芥子碱的相互作用 | 第44-46页 |
·芥子碱在β_2-肾上腺素受体色谱柱上的保留行为研究 | 第44-45页 |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测定 | 第45-46页 |
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1. 结论 | 第47页 |
2.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