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2章 手机文化新概论 | 第15-23页 |
| ·手机的新文化形态 | 第15-17页 |
| ·手机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手机文化是一种亚媒介文化 | 第16-17页 |
| ·手机文化的主要特征 | 第17-19页 |
| ·移动性 | 第17-18页 |
| ·微型化 | 第18页 |
| ·快餐化 | 第18-19页 |
| ·大众化 | 第19页 |
| ·手机文化的价值取向 | 第19-23页 |
| ·娱乐价值 | 第19-20页 |
| ·平民参与价值 | 第20-21页 |
| ·个性表达价值 | 第21-22页 |
| ·文化重构价值 | 第22-23页 |
| 第3章 手机文化的重要载体“段子” | 第23-31页 |
| ·“段子”是手机文化的新文体和主要支撑 | 第23-25页 |
| ·“段子”的新文体特征 | 第23-24页 |
| ·“段子”对手机文化构建的作用 | 第24-25页 |
| ·“段子”的精悍性与趣味性 | 第25-27页 |
| ·“段子”的精悍性 | 第25-26页 |
| ·“段子”的趣味性 | 第26-27页 |
| ·“段子”的时尚功能与发酵功用 | 第27-31页 |
| ·“病毒式”的传播能力,影响广泛 | 第28页 |
| ·合格社交的交往形式,欢迎程度深 | 第28-29页 |
| ·“点对点”的传播方式,阅读频率高 | 第29-31页 |
| 第4章 手机文化“段子”的正负文化精神 | 第31-40页 |
| ·“段子”创造了一种话语日渐轻娱的文化精神 | 第31-34页 |
| ·快餐式的消费文化 | 第32-33页 |
| ·娱乐化的精神表述 | 第33-34页 |
| ·复制化的创作方式 | 第34页 |
| ·“拇指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消融 | 第34-37页 |
| ·解构文化价值理念 | 第35-36页 |
| ·重塑文化话语形态 | 第36页 |
| ·重构文学生态环境 | 第36-37页 |
| ·冲击文化结构模式 | 第37页 |
| ·主流文化自身的更新与拓展应对 | 第37-40页 |
| ·扩展视野,重新审视手机文化 | 第37-38页 |
| ·开拓创新,建构手机文学评价体系 | 第38-40页 |
| 第5章 新时代文化符号中手机“段子”常态化的健康契合 | 第40-48页 |
| ·营造美好的手机文化生活 | 第40-42页 |
| ·手机“段子”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 | 第40-41页 |
| ·手机“段子”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 第41-42页 |
| ·“以段治段”,弘扬“红段子”的三个新特性 | 第42-44页 |
| ·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 | 第43页 |
| ·创建沟通发展新平台 | 第43-44页 |
| ·展现健康向上的新风貌 | 第44页 |
| ·“三方联动”,治理低俗不良信息传播 | 第44-48页 |
| ·政府推动,构建健康传播环境 | 第45页 |
| ·企业联动,倡导绿色文化内容 | 第45-46页 |
| ·民众互动,加强自身道德自律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