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高等职业教育 | 第12-13页 |
2. 校企合作 | 第13-14页 |
3.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 第14-15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 第16-22页 |
一、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第16-19页 |
1. 德国“双元制”模式 | 第16页 |
2.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 第16-17页 |
3. 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 第17页 |
4. 日本“校企合作”模式 | 第17-18页 |
5. 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 | 第18-19页 |
二、国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第19-20页 |
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 第19页 |
2.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 第19-20页 |
3. “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 | 第20页 |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20-22页 |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 第20-21页 |
2.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不能仅靠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努力 | 第21页 |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是人才能力重构 | 第21页 |
4.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的深度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基于SWOT分析法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环境及发展战略研究 | 第22-27页 |
一、SWOT分析法 | 第22-23页 |
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SWOT分析 | 第23-25页 |
1. 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 | 第23页 |
2. 内部弱点因素(Weaknesses) | 第23-24页 |
3. 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 第24页 |
4. 外部威胁(Threats) | 第24-25页 |
三、新形势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 第25-27页 |
1. 政府必须落实责任、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 第26-27页 |
2. 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 第27页 |
3. 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 第27页 |
4. 创新办学思路,拓展高职教育的视野 | 第27页 |
第四章 “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为例 | 第27-34页 |
一、“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设计 | 第27-29页 |
1. “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 第27-28页 |
2. “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的背景 | 第28-29页 |
二、“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 第29-34页 |
1. 为什么选择一年顶岗实习 | 第29-30页 |
2. 课程体系改革 | 第30-31页 |
3. 校企共同构筑适应“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 第31-32页 |
4.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 第32-33页 |
5. 创新学生管理方法,建立三位一体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实施“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保障 | 第34-40页 |
一、政、产、学、研合作是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34-36页 |
二、校企一体化办学是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佳选择 | 第36-40页 |
1. 实行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背景 | 第36-37页 |
2. 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内涵 | 第37-38页 |
3. 校企一体化办学的优势 | 第38-39页 |
4. 风险控制问题 | 第39-40页 |
第六章 “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考核体系构建 | 第40-46页 |
一、现阶段顶岗实习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41页 |
1. 管理制度滞后 | 第40页 |
2. 对顶岗实习的理论研究不到位 | 第40-41页 |
3. 对顶岗实习过程考核重视程度不够 | 第41页 |
4. 考核的单向性明显 | 第41页 |
二、构建适合“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体系的主要要素 | 第41-43页 |
1. 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实习考核体系,首先要明确实习考核的目标 | 第41页 |
2. 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实习考核体系,还要明确考核的主体 | 第41-42页 |
3. 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实习考核体系,还需要下功夫研究考核项目及标准 | 第42页 |
4. 加强对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实习指导队伍 | 第42页 |
5. 要将考核结果与奖罚相结合,及时公开考核结果 | 第42页 |
6. 将实习考核与技能鉴定证书和工作经历证书相结合 | 第42-43页 |
7. 建立健全顶岗实习考核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 第43页 |
8. 构建顶岗实习考核体系的网络评价系统 | 第43页 |
三、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顶岗实习考核情况 | 第43-46页 |
第七章 “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 | 第46-54页 |
一、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 第46-48页 |
1. 该模式契合了国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明显提高 | 第46-47页 |
2. 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 | 第47-48页 |
3. 专业建设取得突破 | 第48页 |
4. 科研获奖取得突破 | 第48页 |
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8-49页 |
1. 学生管理难度大,学生心态起伏较大 | 第48-49页 |
2. 学校选择优秀的专业对口的企业难度较大 | 第49页 |
三、解决“准员工式2+1”模式实践中遇到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 第49-51页 |
1. 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 | 第49-50页 |
2. 政产学研合作,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 | 第50页 |
3. 以人为本,创新“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 | 第50-51页 |
4. 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内涵 | 第51页 |
四、进一步深化“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 | 第51-54页 |
1. 校企一体化办学、准员工式“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价值 | 第51-52页 |
2. 各高职院实施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环境各异,在实践层面上还存在诸多障碍 | 第52页 |
3. 准员工式“2+1”模式的局限性 | 第52-53页 |
4. 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于继续深化发展 | 第53页 |
5. 地方政府应在“政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