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膜法脱硫气液传质理论与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5页 |
| ·能源消费结构与未来发展趋势 | 第8-9页 |
|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及控制情况 | 第9-11页 |
| ·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分类 | 第11-13页 |
| ·国内外脱硫技术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 ·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湿法烟气脱硫吸收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国内外传质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 ·碱液吸收 SO2传质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 第2章 碱液脱硫吸收过程的理论研究 | 第18-30页 |
| ·吸收法净化理论的研究 | 第18-21页 |
| ·吸收塔内的物理传质过程 | 第18-20页 |
| ·吸收塔内的化学反应传质过程 | 第20-21页 |
| ·水吸收 SO2的传质过程分析 | 第21-23页 |
| ·碱性溶液吸收 SO2的传质过程分析 | 第23-26页 |
| ·CaO 溶液吸收 SO2的反应机理 | 第23页 |
| ·NaOH 溶液吸收 SO2的传质分析 | 第23-26页 |
| ·脱硫吸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3章 碱液脱硫的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30-47页 |
| ·实验系统和设备 | 第30-34页 |
| ·实验系统 | 第30-31页 |
|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31-34页 |
| ·实验装置的设计 | 第34-43页 |
| ·烟气净化装置设计 | 第34-40页 |
| ·水-水换热器的设计 | 第40-42页 |
| ·填料的选择 | 第42-43页 |
| ·实验测试方法的研究 | 第43-45页 |
| ·燃气参数的测量 | 第43页 |
| ·烟气流量的测量 | 第43页 |
| ·烟气中污染气体的测量 | 第43-44页 |
| ·其它分析项目及测试方法 | 第44页 |
| ·实验中所用的药品: | 第44-45页 |
| ·实验误差分析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实验条件与结果分析 | 第47-57页 |
| ·实验条件 | 第47页 |
| ·烟气脱硫效率 | 第4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 ·吸收液 pH 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 ·进口 SO2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液气比(L/G)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吸收液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 ·填料层数目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不同脱硫剂对脱硫效率影响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第5章 降膜吸收的理论与实验对比 | 第57-65页 |
| ·吸收模型中物理特性参数的确定与计算 | 第57-60页 |
| ·吸收液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57页 |
| ·模拟烟气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57-58页 |
| ·SO2组分的扩散系数的确定 | 第58-59页 |
| ·溶液中的液相扩散系数的确定 | 第59页 |
| ·SO2亨利系数的确定 | 第59-60页 |
| ·传质过程的物料衡算 | 第60-63页 |
| ·液相 SO2组分的物料衡算 | 第61-62页 |
| ·气相 SO2组分的物料衡算 | 第62-63页 |
| ·吸收模型的结果与讨论 | 第63-64页 |
| ·进口 SO2浓度对传质速率的影响 | 第63页 |
| ·吸收液循环流量传质速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 1 结论 | 第65-66页 |
| 2 建议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一、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1页 |
| 二、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