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与文化实践—章丘新村大葱种植技术民俗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理论意义 | 第8页 |
|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页 |
| ·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 第9-10页 |
|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0-11页 |
| 1 章丘新村的时空坐落及大葱种植概况 | 第11-15页 |
| ·章丘新村的时空坐落 | 第11-12页 |
| ·自然地理生态区位 | 第11-12页 |
| ·人文社会生态区位 | 第12页 |
| ·大葱种植——章丘民众的适宜生计选择 | 第12-15页 |
| ·大葱种植的历史溯源 | 第12页 |
| ·大葱种植的适宜性剖析 | 第12-13页 |
| ·大葱种植的发展脉络 | 第13-15页 |
| 2 大葱种植: 一种基础的生活方式 | 第15-25页 |
| ·大葱种植—生存策略的实践 | 第16-18页 |
| ·实践背后—民众地方性知识的表达 | 第18-21页 |
| ·“人勤地不懒” | 第19-20页 |
| ·“时间可得把握好” | 第20-21页 |
| ·生产工具:物质载体隐喻的民众精神世界 | 第21-25页 |
| ·器物层的种类与功用 | 第22-23页 |
| ·观念层的文化意蕴 | 第23-25页 |
| 3 社会记忆与大葱种植技术民俗的传承 | 第25-29页 |
| ·个体记忆与民俗传承 | 第25-27页 |
| ·集体记忆与民俗传承 | 第27-29页 |
| 4 大葱种植技术民俗传承场域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 | 第29-36页 |
| ·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 | 第30-32页 |
| ·发生在大葱种植的实践中 | 第30-31页 |
| ·发生在大葱种植的传承中 | 第31页 |
| ·大葱种植技术影响个人在村中的地位 | 第31-32页 |
| ·各方利益互动下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 | 第32-36页 |
| ·植保队伍的形成 | 第33页 |
| ·女性劳动力的突出 | 第33-34页 |
| ·科技进村 | 第34-36页 |
| 5 大葱作为章丘地区地方标志性文化的解析 | 第36-42页 |
| ·大葱对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表达 | 第36-40页 |
| ·饮食民俗——如言山东菜,菜菜不离葱 | 第36-37页 |
| ·民间叙事——从葱仙女传说说起 | 第37-39页 |
| ·人生仪礼——喜结连理,繁衍丛生 | 第39-40页 |
| ·大葱在当下民俗功能的多维审视 | 第40-42页 |
| ·文化认同——章丘大葱甲天下 | 第40-41页 |
| ·人际交往——《本草纲目》记载葱为“和事草” | 第41-42页 |
| 结束语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附录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