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美国民族理论与政策评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绪论第14-32页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第14-15页
 二、相关文献综述第15-25页
 三、研究意义第25-27页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7-29页
 五、研究方法第29-32页
第一章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第32-75页
 第一节 美利坚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基础第33-40页
  一、西欧的族际政治历程与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第34-37页
  二、西欧的族际政治历程与民族自决权理论第37-40页
 第二节 美利坚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特色第40-48页
  一、美国的族体概念与族体利益的实现第40-45页
  二、民族自决权理论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具体体现第45-48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视阈下的美国民族问题第48-56页
  一、马克思主义对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第49-52页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视阈第52-54页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美国民族问题的具体视阈第54-56页
 第四节 美利坚民族的一体化进程第56-75页
  一、广义与狭义的美利坚民族第57-64页
  二、民族国家理念下广义的美利坚民族第64-73页
  三、一体多元的美国民族国情第73-75页
第二章 美国特色的民族国家理念第75-109页
 第一节 美国的清教使命观第75-87页
  一、"上帝的选民"观第75-83页
  二、"上帝选民"观对美国民族观形成的影响第83-87页
 第二节 美国的"天定命运"论第87-97页
  一、"天定命运"的扩张主义本质第87-93页
  二、"天定命运"的实践第93-97页
 第三节 "文明冲突论"第97-109页
  一、"文明冲突论"提出的时代背景第98-103页
  二、"文明冲突论"的内涵第103-105页
  三、"文明冲突论"价值取向评析第105-109页
第三章 美国民族关系的调控格局第109-155页
 第一节 美国民族关系的调控特色第109-113页
  一、美国民族关系的调控主体第110-112页
  二、美国民族关系的调控特点第112-113页
 第二节 美国黑/白种族关系的调控第113-126页
  一、奴隶制时期的调控(1787年-1877年)第113-118页
  二、种族隔离时期的调控(1877年-1954年)第118-121页
  三、反种族歧视时期的调控(1954年至今)第121-126页
 第三节 美国红/白种族关系的调控第126-143页
  一、互为主权实体时期(1787年-1871年)第127-132页
  二、剥夺部落独立主权时期(1871年-1934年)第132-137页
  三、恢复部落制和重建部落政府时期(1934年-1975年)第137-142页
  四、印第安民族自决与部落自治时期(1975年至今)第142-143页
 第四节 美国其他种族/民族关系的调控第143-155页
  一、清教徒排除宗教与民族异己时期第144-149页
  二、限制亚裔和墨西哥裔移民时期(1870年-1965年)第149-155页
第四章 美国的民族政策体系第155-190页
 第一节 立足于各民族不平等的民族总政策第155-161页
  一、各民族不平等是美国总的民族政策第155-158页
  二、排斥异己民族是美国基本的民族政策第158-161页
 第二节 美国的具体民族政策第161-181页
  一、"盎格鲁适应"的移民同化政策第162-166页
  二、"大熔炉"的同化政策第166-173页
  三、"反种族歧视补偿行动"的政策第173-181页
 第三节 排斥非白人的种族隔离政策第181-190页
  一、排斥黑人的种族政策第181-183页
  二、排斥印第安人的种族政策第183-188页
  三、排斥亚裔的政策第188-190页
第五章 美国主流价值观中的民族主义第190-209页
 第一节 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国家观第190-197页
  一、美国国家制度赖以确立的基本价值观的核心内涵第190-193页
  二、"千年理想"使命是一项国家使命第193-197页
 第二节 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民族观第197-203页
  一、倡导奉行种族和民族不平等的政策第198-199页
  二、对弱小种族和民族采取拒不承认的政策第199-202页
  三、遵行"归同盎格鲁"的强迫同化的民族政策第202-203页
 第三节 政治神学化的宗教观第203-209页
  一、美国的宗教观的政治神学化特色第203-206页
  二、发展主流新教价值观的宗教战略第206-209页
结论第209-225页
参考文献第225-234页
附: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参与课题、发表的学术论文、书籍编写情况第234-237页
后记第237-238页

论文共2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以高玉柱的事迹为主线
下一篇: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历史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