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0 前言 | 第11-13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 ·河流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 | 第13-14页 | 
| ·河流碳循环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河流有机碳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河流无机碳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河流表层水体pCO_2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河流碳通量计算 | 第18-19页 | 
| ·黄河碳循环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9-21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分析方法 | 第21-27页 | 
| ·黄河流域概况 | 第21-24页 | 
| ·黄河流域地质背景及水沙状况 | 第21-22页 | 
| ·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的影响 | 第22-24页 | 
|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 ·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 3 黄河干流有机碳性质及输运特征 | 第27-46页 | 
| ·黄河有机碳的时空分布 | 第27-33页 | 
| ·黄河主流有机碳的时空分布 | 第27-30页 | 
| ·黄河花园口有机碳的季节变化 | 第30-31页 | 
| ·人类活动对黄河有机碳的影响 | 第31-33页 | 
| ·黄河POC的基本输运特征 | 第33-40页 | 
| ·黄河POC与TSS关系 | 第33-35页 | 
| ·黄河POC/PON | 第35-36页 | 
| ·黄河不同粒径颗粒物承载的POC | 第36-39页 | 
| ·水生源对POC的贡献 | 第39-40页 | 
| ·黄河DOC的性质 | 第40-42页 | 
| ·关于黄河有机物降解性的讨论 | 第42-44页 | 
| ·黄河DOC,POC输运的TSS界限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4 黄河调水调沙时期碳的输运规律 | 第46-61页 | 
| ·调水调沙时期利津站碳形态特征 | 第46-52页 | 
| ·2005、2006和2008年调水调沙时期的水沙调控 | 第46-47页 | 
| ·2005、2006和2008年调水调沙时期利津站碳输运特征 | 第47-52页 | 
| ·2005年调水调沙时期利津站水文状况及碳输运特征 | 第47-49页 | 
| ·2006年调水调沙时期利津站水文状况及碳输运特征 | 第49-50页 | 
| ·2008年调水调沙时期利津站水文状况及碳输运特征 | 第50-52页 | 
| ·调水调沙与非调水调沙时期碳输运比较 | 第52-55页 | 
| ·2008年调水调沙与非调水调沙时期的碳输运比较 | 第52-55页 | 
| ·2009年调水调沙与非调水调沙时期的碳输运比较 | 第55页 | 
| ·调水调沙碳形态变化分析 | 第55-60页 | 
| ·调水调沙时期POC,PIC,DOC,DIC的变化 | 第55-58页 | 
| ·调水调沙时期pCO_2的变化 | 第58-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5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录 | 第70-71页 |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 
| 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