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敏捷性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 | 第20-31页 |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 第20-25页 |
·供应链涵义及分类 | 第20-22页 |
·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 第22-24页 |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敏捷性的缘起 | 第25-26页 |
·供应链敏捷性内涵 | 第26-27页 |
·供应链敏捷性的概念 | 第26页 |
·供应链敏捷性的特征 | 第26-27页 |
·几种综合评价方法 | 第27-30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7-28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8-29页 |
·熵权分析法 | 第29页 |
·灰色综合评价法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供应链敏捷性分析 | 第31-42页 |
·提升供应链敏捷性的必要性分析 | 第31-34页 |
·提升供应链的运营能力 | 第31-32页 |
·增强供应链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 第32-33页 |
·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 第33页 |
·降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 第33-34页 |
·影响供应链敏捷性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34-40页 |
·速度 | 第34-35页 |
·供应链柔性 | 第35-36页 |
·资源整合度 | 第36-37页 |
·信息化水平 | 第37-38页 |
·供应链协作度 | 第38-39页 |
·服务质量 | 第39-40页 |
·提高供应链敏捷性的难点分析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供应链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42-57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2-43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42页 |
·关键性原则 | 第42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42-43页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第43页 |
·协调性原则 | 第4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3-45页 |
·各综合评价指标的说明 | 第45-49页 |
·速度 | 第45-46页 |
·柔性 | 第46-47页 |
·协作能力 | 第47-48页 |
·服务质量 | 第48-49页 |
·供应链敏捷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9-56页 |
·建立评价指标集及评语集 | 第50-51页 |
·AHP 与熵权法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51-54页 |
·建立模糊评估矩阵 | 第54-55页 |
·进行模糊评价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实证分析 | 第57-72页 |
·H 公司供应链现状 | 第57-59页 |
·H 公司简介 | 第57页 |
·H 公司供应链结构分析 | 第57-59页 |
·H 公司供应链的敏捷性评价 | 第59-68页 |
·建立评价指标权重 | 第59-64页 |
·计算模糊评估矩阵 | 第64-65页 |
·进行模糊评判 | 第65-67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H 公司供应链的改进建议 | 第68-71页 |
·加强物流设施建设 | 第68-69页 |
·提高生产柔性 | 第69页 |
·提高信息可视化程度 | 第69-70页 |
·加强流程和资源整合 | 第70-71页 |
·与客户保持一致性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1 供应链敏捷性指标权重专家评价表 | 第77-79页 |
附录 2 熵权法专家打分表 | 第79-80页 |
附录 3 供应链敏捷性指标专家评价表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