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我国氮肥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 ·氮肥施用量大、农田盈余量高 | 第10页 |
| ·氮肥利用率低、增产效率下降 | 第10-11页 |
| ·对环境影响严重 | 第11页 |
| ·影响氮素利用率的因素 | 第11-13页 |
| ·土壤性质 | 第11-12页 |
| ·其它营养元素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12页 |
| ·作物及基因型种类 | 第12-13页 |
| ·气候条件及其它因素 | 第13页 |
| ·土壤中氮素形态及转化方式 | 第13-15页 |
| ·土壤氮素的形态 | 第13-14页 |
| ·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 | 第14-15页 |
| ·土壤中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 | 第15-16页 |
| ·氨挥发损失 | 第15页 |
| ·反硝化作用 | 第15-16页 |
| ·土壤氮素的淋溶损失 | 第16页 |
| ·氮素径流损失 | 第16页 |
| ·提高氮肥利用率途径 | 第16-18页 |
| ·优化氮肥管理 | 第17-18页 |
| ·新型肥料的施用 | 第18页 |
| ·作物高效基因型的筛选 | 第18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2章 不同基因型甜菜氮素利用率差异 | 第20-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页 |
| ·供试甜菜品种 | 第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页 |
| ·田间实验排列 | 第20-21页 |
|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第21页 |
| ·土壤供氮力测定 | 第21页 |
| ·植株各生育期地上部及块根干物质测定 | 第21页 |
| ·植株地上部及块根全氮测定 | 第21页 |
|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 ·氮效率计算公式 | 第21-22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2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2-35页 |
| ·植株含氮率 | 第22-24页 |
| ·植株吸氮量 | 第24-26页 |
| ·植株干物质生产效率 | 第26-29页 |
| ·甜菜块根产量及含糖率 | 第29-31页 |
| ·两基因型甜菜氮素利用率差异 | 第31-35页 |
| 第3章 影响甜菜氮素利用率的主要因素 | 第35-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供试甜菜品种 | 第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第36页 |
| ·植株各生育期地上部及块根干物质测定 | 第36页 |
| ·植株地上部及块根全氮测定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 ·土壤类型对甜菜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土壤 pH 值对甜菜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土壤类型对甜菜土壤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土壤 PH 值对甜菜土壤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 第4章 影响氮肥损失的主要因素 | 第42-46页 |
|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 ·土壤湿度及施肥深度对氮肥损失的影响 | 第42页 |
| ·土壤 pH 值及施肥深度对氮肥损失的影响 | 第42页 |
| ·土壤类型与土壤 pH 及土壤水分对氮肥损失的耦合效应 | 第42-43页 |
|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土壤绝对含水量对氨挥发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土壤 pH 值及施肥深度对氨挥发量的影响 | 第44页 |
| ·土壤类型与土壤 pH 值及土壤水分对氮肥损失的耦合效应 | 第44-46页 |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6-51页 |
| ·讨论 | 第46-49页 |
| ·植株含氮率 | 第46页 |
| ·植株吸氮量 | 第46页 |
|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 第46-47页 |
| ·块根产量及含糖率 | 第47页 |
| ·氮素利用率 | 第47-48页 |
| ·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因子 | 第48页 |
| ·影响氮肥损失的主要因素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植株含氮率及含氮量 | 第49页 |
|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 第49页 |
| ·产量及含糖率 | 第49页 |
| ·植株氮素利用率 | 第49-50页 |
| ·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因子 | 第50页 |
| ·影响氮肥损失的主要因素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