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城市环境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15页 |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本论文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特色城市环境景观特点分析 | 第15-22页 |
·特色城市环境景观的内涵 | 第15-16页 |
·特色城市 | 第15页 |
·环境景观 | 第15-16页 |
·城市环境景观 | 第16页 |
·特色城市环境景观 | 第16页 |
·影响特色城市的环境景观的因素 | 第16-17页 |
·显性的物质因素 | 第16页 |
·隐性的人文因素 | 第16-17页 |
·城市环境景观的特性 | 第17-18页 |
·整体性 | 第17页 |
·多元性 | 第17页 |
·复合性 | 第17页 |
·历间性 | 第17页 |
·地域性 | 第17-18页 |
·文化性 | 第18页 |
·特色城市环境景观具备的要素分析 | 第18-19页 |
·城市自然环境景观要素 | 第18页 |
·城市人文环境景观要素 | 第18-19页 |
·城市环境景观的形态 | 第19-20页 |
·城市道路环境景观 | 第19页 |
·公共场地环境景观 | 第19-20页 |
·居住环境景观 | 第20页 |
·城市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特色城市环境景观规划理论探讨 | 第22-33页 |
·特色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特色城市环境景观与城市景观框架 | 第22-23页 |
·特色城市环境景观与城市文化定位 | 第23-24页 |
·城市环境景观特色塑造与城市景观设计 | 第24-26页 |
·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中的思想和观念 | 第26-28页 |
·设计思想 | 第26-27页 |
·设计观念 | 第27-28页 |
·城市环境景观的文化定位方法 | 第28-31页 |
·文化定位的依据 | 第28-29页 |
·文化定位的内容 | 第29-31页 |
·特色城市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 | 第31-33页 |
·地域性原则 | 第31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31页 |
·乡土性原则 | 第31-32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32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特色城市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 第33-40页 |
·特色城市环境景观整体框架塑造方法 | 第33-34页 |
·城市整体景观框架塑造的目标 | 第33页 |
·城市整体景观框架格局塑造的原则 | 第33-34页 |
·城市景观框架塑造的内容 | 第34页 |
·城市各环境景观形态特色的塑造 | 第34-38页 |
·城市广场环境景观 | 第34-35页 |
·道路和街道景观设计 | 第35-36页 |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 第36-37页 |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 第37-38页 |
·城市环境景观组成要素的特色表达 | 第38-40页 |
·建筑 | 第38页 |
·水体 | 第38页 |
·植物 | 第38-39页 |
·景观设施小品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西安市特色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40-48页 |
·西安市环境景观特色分析 | 第40-43页 |
·自然环境景观 | 第40-41页 |
·人文环境景观 | 第41-43页 |
·西安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现状 | 第43-45页 |
·西安市环境景观的文化定位 | 第43页 |
·西安市环境景观框架的构建 | 第43页 |
·遗址分析 | 第43-44页 |
·建筑风格和色彩 | 第44-45页 |
·西安市特色环境景观建设的相关建议 | 第45-48页 |
·西安市历史文化的维护与延续 | 第45页 |
·传统民居和近现代标志性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 第45-46页 |
·加强文物遗址周边环境景观的保护 | 第46页 |
·乡土植物的总体规划 | 第46页 |
·景观设施小品充分结合大环境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8-50页 |
·主要结论 | 第48页 |
·建议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