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引言 | 第16-28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6-21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四、 研究现状综述 | 第22-26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六、 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一章 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初步建立(1949-1957) | 第28-43页 |
第一节 城市公有房地产初步形成(1949-1953) | 第28-32页 |
一、 城市住房短缺严重 | 第28页 |
二、 对城市不同性质住房的不同认识 | 第28-30页 |
三、 住房所有制形式:公有私有并存 | 第30-31页 |
四、 问题:对住房私有权保护不力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城市私有房地产的公有化(1953-1957) | 第32-36页 |
一、 房地产业公私合营和私有房产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32-34页 |
二、 城市房地产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 第34页 |
三、 问题:侵犯私权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国家主导的城市住房投资建设制度和福利分配制度的建立(1949-1957) | 第36-41页 |
一、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政策 | 第37-38页 |
二、 对住房的认识:住房是福利 | 第38页 |
三、 国家主导的住房投资建设制度 | 第38-40页 |
四、 住房福利分配制度 | 第40-41页 |
五、 城市住房权利格局和流转状况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二章 工业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城市住房供给制度(1958-1977)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城市住房建设为重工业发展让路(1958-1965) | 第43-47页 |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 | 第43-44页 |
二、 住房发展为工业建设做出巨大牺牲 | 第44-46页 |
三、 评价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文革期间城市住房建设的停滞及恢复(1966-1978) | 第47-50页 |
一、 对国防和工业建设的强调 | 第47-48页 |
二、 住房建设的停滞和恢复 | 第48-50页 |
三、 评价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市场化的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979-1998) | 第52-85页 |
第一节 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改革的萌芽和试点(1979-1984) | 第52-65页 |
一、 居住水平与财政负担的双重压力 | 第52-56页 |
二、 对住房属性和建筑业的新认识 | 第56-58页 |
三、 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 | 第58-61页 |
四、 福利供给向商品化过渡的尝试 | 第61-62页 |
五、 传统权利格局打破 | 第62-63页 |
六、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初见端倪 | 第63页 |
七、 评价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改革的推进(1984-1991) | 第65-73页 |
一、 经济体制改革和稳定金融 | 第65页 |
二、 住房商品化进程加快 | 第65-70页 |
三、 住房供给新模式:住房合作社 | 第70-71页 |
四、 城市住房的权利格局与流转制度 | 第71-72页 |
五、 国有土地有偿供给 | 第72-73页 |
六、 评价 | 第73页 |
第三节 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改革的深入(1991—1998) | 第73-84页 |
一、 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突破 | 第73-76页 |
二、 实物福利分配向货币化分配转变 | 第76-79页 |
三、 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 第79-82页 |
四、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出台 | 第82页 |
五、 评价 | 第82-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的城市住房供给制度(1998-2011) | 第85-108页 |
第一节 货币化住房分配制度的建立(1998-2003) | 第85-88页 |
一、 东南亚金融危机下的经济政策 | 第85页 |
二、 “超前消费”观念被国民接受 | 第85-86页 |
三、 货币化住房分配制度的建立 | 第86-88页 |
四、 评价 | 第88页 |
第二节 “非典”至 08 金融危机前的城市住房供给制度(2003-2007) | 第88-98页 |
一、 非典的负面影响 | 第88-89页 |
二、 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 第89页 |
三、 住房供给制度频繁变动 | 第89-96页 |
四、 评价 | 第96-98页 |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的城市住房供给制度(2008-2011) | 第98-106页 |
一、 房地产政策由紧缩转变为扩张(2008) | 第98-100页 |
二、 重视保障性住房供给 | 第100-105页 |
三、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凸显 | 第10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新中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变迁的总体考察 | 第108-125页 |
第一节 价值观的变化 | 第108-114页 |
一、 改革开放前价值观的变化 | 第108-110页 |
二、 改革开放后价值观的变化 | 第110-114页 |
第二节 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 | 第114-116页 |
一、 各利益主体:政府、房地产商、银行和城镇居民 | 第114-116页 |
二、 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形式 | 第116页 |
第三节 城市住房供给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被动适应 | 第116-123页 |
一、 住房供给制度的被动变化 | 第117-119页 |
二、 住房供给制度错误定位的后果 | 第119-123页 |
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住房供给制度比较分析 | 第125-140页 |
第一节 德国:住房供给制度的典范 | 第125-136页 |
一、 俾斯麦时期德国保障制度的建立 | 第125-129页 |
二、 魏玛共和国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 第129页 |
三、 二战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建立 | 第129-130页 |
四、 二战后德国住房供给制度变迁 | 第130-135页 |
五、 启示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 | 第136-140页 |
一、 美国住房供给制度变迁 | 第136-139页 |
二、 启示 | 第139-140页 |
第七章 何为正义的城市住房供给制度 | 第140-149页 |
第一节 探索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正义的两个维度 | 第140-146页 |
一、 维度之一:人权 | 第140-145页 |
二、 维度之二:法的价值 | 第145-146页 |
第二节 城市住房供给制度与社会的关系 | 第146-148页 |
一、 住房供给制度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要素 | 第146-147页 |
二、 住房供给制度本身有其独立性 | 第147-148页 |
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八章 我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目标和原则 | 第149-162页 |
第一节 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 第149-151页 |
一、 住房供给制度的前提:城市土地公有 | 第149-150页 |
二、 住房供给制度的方向:改革不能倒退 | 第150-151页 |
三、 国家在住房供给中的地位:国家必须干预住房供给 | 第151页 |
第二节 我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目标 | 第151-155页 |
一、 目标:满足居民居住需求 | 第151-152页 |
二、 实现方式:“住有所居”而非“居者有其屋” | 第152-155页 |
第三节 我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原则 | 第155-162页 |
一、 最低保障原则 | 第155-156页 |
二、 效率原则 | 第156-157页 |
三、 公平原则 | 第157-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9页 |
后记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