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24页 |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7页 |
二、 研究状况和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第一章 外来物种入侵的基本问题阐释 | 第24-47页 |
第一节 外来物种入侵含义之解读 | 第24-33页 |
一、 外来物种与外来入侵物种 | 第24-27页 |
二、 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 | 第27-28页 |
三、 外来物种入侵的特征 | 第28-33页 |
第二节 外来物种入侵原因之梳理 | 第33-39页 |
一、 人为因素 | 第33-37页 |
二、 生物原因 | 第37-38页 |
三、 其他原因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之解析 | 第39-47页 |
一、 对当地特有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 第40-42页 |
二、 对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生态安全的危害 | 第42-43页 |
三、 对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危害 | 第43-44页 |
四、 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 第44页 |
五、 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 第44-47页 |
第二章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 第47-68页 |
第一节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 | 第47-53页 |
一、 外来物种入侵涉及范围相当广泛 | 第49页 |
二、 外来物种入侵涉及的物种类型多样 | 第49-50页 |
三、 外来物种入侵上升幅度快 | 第50页 |
四、 外来物种入侵后果比较严重 | 第50-53页 |
第二节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分析 | 第53-68页 |
一、 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 | 第53-54页 |
二、 国际贸易的发展 | 第54-58页 |
三、 科技方面原因 | 第58-63页 |
四、 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 | 第63-68页 |
第三章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现状与不足 | 第68-89页 |
第一节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现状分析 | 第68-73页 |
第二节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缺陷 | 第73-89页 |
一、 立法目的需要修正 | 第74-75页 |
二、 调整范围存在空白 | 第75-77页 |
三、 管理机构需要调整 | 第77-79页 |
四、 具体制度缺失严重 | 第79-89页 |
第四章 国际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及其发展 | 第89-111页 |
第一节 各国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内立法 | 第89-94页 |
一、 美国 | 第89-90页 |
二、 日本 | 第90-93页 |
三、 英国 | 第93-94页 |
四、 澳大利亚 | 第94页 |
第二节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立法 | 第94-100页 |
一、 生物多样性公约 | 第95-96页 |
二、 其他相关国际立法 | 第96-97页 |
三、 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国际立法的发展 | 第97-100页 |
第三节 国际立法与各国立法的互动 | 第100-105页 |
一、 发达国家的立法和实践对国际立法的推动 | 第100-101页 |
二、 国际立法对国内立法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三、 各国立法和实践相互之间的借鉴 | 第104-105页 |
第四节 域外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实践及借鉴 | 第105-111页 |
一、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目的 | 第105-107页 |
二、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模式 | 第107-109页 |
三、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管理体制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111-145页 |
第一节 制定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基本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11-114页 |
一、 必要性分析 | 第111-113页 |
二、 可行性分析 | 第113-114页 |
第二节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基本法的构建 | 第114-130页 |
一、 立法目的 | 第114-115页 |
二、 基本原则 | 第115-118页 |
三、 管理体制 | 第118-120页 |
四、 制度建构 | 第120-130页 |
第三节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130-145页 |
一、 许可证制度 | 第131-134页 |
二、 动植物检疫制度 | 第134-137页 |
三、 监测、控制制度 | 第137-138页 |
四、 责任追究制度 | 第138-140页 |
五、 公众参与制度 | 第140-141页 |
六、 司法制度 | 第141-145页 |
结语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2页 |
后记 | 第152-153页 |
个人简历 | 第15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