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9-14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9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9-14页 |
|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0页 |
|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 ·剔除标准 | 第10页 |
| ·分配原则 | 第10页 |
| ·治疗方案 | 第10-11页 |
| ·观察项目 | 第11-12页 |
| ·疗效判定 | 第12页 |
| ·安全性判定 | 第12-13页 |
| ·统计学方法分析 | 第13-14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 | 第14-18页 |
| 1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第14-15页 |
| 2 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及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比较 | 第15页 |
| 3 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及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比较 | 第15页 |
| 4 治疗后两组间症状体征积分及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比较 | 第15-16页 |
| 5 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第16页 |
| 6 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和 3 月内症状复发率比较 | 第16页 |
| 7 安全性比较 | 第16页 |
| 8 研究结论 | 第16-18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18-25页 |
| 1 病名起源 | 第18-19页 |
| 2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19-20页 |
| 3 辨证分型研究 | 第20页 |
| 4 中医药治疗现状 | 第20-22页 |
| ·中成药 | 第20-21页 |
| ·中药外敷 | 第21页 |
| ·中药熏洗 | 第21页 |
| ·针灸 | 第21页 |
| ·食疗方 | 第21-22页 |
| 5 组方原则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22-24页 |
| ·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 第22-23页 |
| ·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23-24页 |
| 6 临床体会 | 第24页 |
| ·临证加减 | 第24页 |
| ·日常生活调摄 | 第24页 |
| 7 发现的问题与展望 | 第24-25页 |
| 结语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 综述 | 第28-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 附录 | 第38-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详细摘要 | 第4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