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 ·国内外LUCC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国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LUCC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展望 | 第17-19页 |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9-21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的关键技术 | 第22-25页 |
| ·总体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背景、研究资料 | 第27-33页 |
| ·研究区背景 | 第27-30页 |
| ·地理位置 | 第27-28页 |
| ·畹町历史 | 第28页 |
| ·流域生态环境概述 | 第28-29页 |
| ·畹町社会经济背景 | 第29-30页 |
| ·研究资料 | 第30-31页 |
| ·卫星遥感资料 | 第30-31页 |
| ·GPS实地调查数据 | 第31页 |
| ·其他资料 | 第31页 |
| ·实验环境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 第33-45页 |
| ·遥感图像预处理 | 第33-38页 |
| ·几何校正(Geometric Correction) | 第33-36页 |
| ·辐射校正 | 第36-38页 |
| ·研究区图像截取 | 第38页 |
| ·遥感图像增强 | 第38-41页 |
| ·遥感图像增强方法 | 第38-41页 |
| ·遥感图像统计特征对比 | 第41页 |
| ·图像融合 | 第41-45页 |
| ·概念 | 第41-42页 |
| ·图像融合方法 | 第42-45页 |
| 第四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研究 | 第45-66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体系方案的确立 | 第45-47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分类信息的提取方法 | 第47-54页 |
| ·概述 | 第47-48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分类信息的提取方法 | 第48-54页 |
| ·畹町河流域2004年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 | 第54-66页 |
| ·遥感和GIS一体化下的人工目视解译 | 第56-58页 |
| ·野外采样与数据检查 | 第58-59页 |
| ·分类结果分析 | 第59-66页 |
| ·畹町河流域2004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状况 | 第59-62页 |
| ·畹町河流域2004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评价与分析 | 第62-64页 |
| ·畹町河流域2004年耕地的DEM分析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变化模型研究 | 第66-88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概述 | 第66页 |
| ·变化信息提取的技术方法 | 第66-73页 |
| ·变化信息发现 | 第68-71页 |
| ·变化区域的提取 | 第71-72页 |
| ·变化类型的确定 | 第72-73页 |
| ·畹町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模型 | 第73-88页 |
|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模型概述 | 第73-74页 |
| ·畹町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模型 | 第74-88页 |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定量研究方法 | 第75-80页 |
| ·畹町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过程 | 第80-88页 |
| 第六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 | 第88-95页 |
| ·自然驱动力 | 第88-90页 |
| ·气候因子 | 第88-89页 |
| ·地形地貌因子 | 第89-90页 |
| ·社会经济驱动力 | 第90-95页 |
| ·人口 | 第90-91页 |
| ·经济增长 | 第91-93页 |
| ·生产水平和技术进步 | 第93页 |
| ·制度和政策 | 第93-95页 |
|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1页 |
| ·实验结果 | 第95-99页 |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99-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