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绪论 | 第16-21页 |
第一章 回归现实召唤下涌现的多种文学思潮与电影创作 | 第21-54页 |
第一节 伤痕文学开启文坛新风 | 第24-31页 |
一 "文革"后的第一个文学思潮 | 第24-25页 |
二 伤痕文学思潮对新时期电影的影响 | 第25-29页 |
三 代表影片《巴山夜雨》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深入的反思 | 第31-41页 |
一 反思文学思潮的精神内涵 | 第31-33页 |
二 反思电影的最高成就:《芙蓉镇》 | 第33-37页 |
三 谢晋模式的解读 | 第37-41页 |
第三节 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 | 第41-54页 |
一 改革文学思潮的发展轨迹 | 第41-43页 |
二 新时期电影对改革思潮的呼应 | 第43-48页 |
三 《野山》——从小说到电影 | 第48-54页 |
第二章 寻根文学思潮与新时期电影的辉煌 | 第54-74页 |
第一节 新时期寻根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 第54-64页 |
一 文化寻根与电影"民族化讨论" | 第54-59页 |
二 寻根电影思潮的发展轨迹 | 第59-64页 |
第二节 寻根电影的文化意识与价值意义 | 第64-74页 |
一 "续根"抑或"断根" | 第64-67页 |
二 寻根电影的地位与价值 | 第67-74页 |
第三章 新写实文学思潮与电影的互动 | 第74-124页 |
第一节 记录真实的生活状态 | 第79-90页 |
一 第五代导演所认识的现实生活 | 第80-84页 |
二 后五代导演的创作状态 | 第84-87页 |
三 第六代导演的自然主义纪实风格 | 第87-90页 |
第二节 个人化书写与"地下电影" | 第90-104页 |
一 新生代作家与第六代导演 | 第90-94页 |
二 文革中的个人体验与成长 | 第94-104页 |
第三节 底层写作与电影的互动 | 第104-124页 |
一 王朔小说与电影改编 | 第105-110页 |
二 新写实小说的引领 | 第110-116页 |
三 蔚然成风的底层关怀 | 第116-124页 |
结语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5-13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