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陪审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言 | 第12-13页 |
一、陪审制度概述 | 第13-14页 |
二、西方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4-19页 |
(一) 陪审制度产生 | 第14-15页 |
(二) 陪审制度近代传播 | 第15-17页 |
(三) 陪审制度当代改革 | 第17-18页 |
(四) 陪审制度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三、我国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9-30页 |
(一) 早期陪审制度萌芽 | 第19页 |
(二) 清末陪审制度移植 | 第19-21页 |
1、移植背景 | 第19-20页 |
2 、移植概况 | 第20-21页 |
(三) 民国政府陪审制度尝试 | 第21-22页 |
(四) 人民陪审制度的形成 | 第22-30页 |
1 、思想基础和制度渊源 | 第22-23页 |
2 、根据地时期初步形成 | 第23-25页 |
3 、建国后确立和发展 | 第25-27页 |
4 、当代的改革与完善 | 第27-30页 |
四、我国陪审制度的运行现状 | 第30-41页 |
(一) 人民陪审员选任 | 第30-33页 |
1 、标准和程序 | 第30-32页 |
2 、提名选任分析 | 第32-33页 |
(二) 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 | 第33-39页 |
1、参审范围 | 第33-34页 |
2 、参审方式 | 第34-35页 |
3 、参审影响 | 第35-39页 |
4 、参而不审 | 第39页 |
(三) 人民陪审员的调解功能 | 第39-41页 |
五、我国现行陪审制度特色及成因 | 第41-46页 |
(一) 陪审制度特色 | 第41-42页 |
1 、权力的有限性 | 第41页 |
2 、管理的松散性 | 第41-42页 |
3 、功能的实用性 | 第42页 |
(二) 陪审制度特色的成因 | 第42-46页 |
1 、政治治理技术需求 | 第42-44页 |
2 、司法体制改革推动 | 第44-46页 |
六、我国陪审制度的前景展望 | 第46-50页 |
(一) 完善陪审员遴选机制 | 第46-47页 |
(二) 明确陪审员参与标准 | 第47-48页 |
(三) 试点推行陪审团制度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词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