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11-12页 |
·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4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论文结构与研究过程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发展 | 第17-46页 |
·概念界定 | 第18-32页 |
·行政组织 | 第18-20页 |
·信息系统接受 | 第20-21页 |
·制度 | 第21-29页 |
·组织资源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文献综述 | 第32-43页 |
·信息系统接受 | 第32-39页 |
·行政组织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第39-43页 |
·信息系统接受研究总结 | 第43-45页 |
·现有研究文献总结 | 第43-44页 |
·现有研究不足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行政组织与信息系统的相互影响 | 第46-54页 |
·行政组织的本质分析 | 第46-49页 |
·行政组织权力的来源 | 第46-48页 |
·行政组织的特征分析 | 第48-49页 |
·信息系统产生价值的机理 | 第49-52页 |
·行政组织中制度和资源对信息系统的影响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行政组织信息系统接受理论构建 | 第54-64页 |
·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行政组织信息系统接受 | 第54-59页 |
·从新制度视角看行政组织运行 | 第54-55页 |
·行政组织中的制度应用机制 | 第55-57页 |
·行政组织中制度对信息系统接受的影响 | 第57-59页 |
·基于资源理论的行政组织信息系统接受 | 第59-60页 |
·从资源的视角看行政组织运行 | 第59-60页 |
·行政组织中资源对信息系统接受的影响 | 第60页 |
·基于新制度和资源视角的行政组织信息系统接受模型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基于制度和资源视角的行政组织信息系统接受因素模型 | 第64-76页 |
·影响信息系统采纳决策的制度因素 | 第64-68页 |
·影响信息系统采纳决策的资源因素 | 第68-69页 |
·控制变量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研究设计 | 第71页 |
·术语的概念化 | 第71-74页 |
·研究变量的操作化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行政组织信息系统决策影响因素问卷研究 | 第76-95页 |
·样本数据收集 | 第76-77页 |
·描述统计 | 第77-78页 |
·样本的描述统计 | 第77页 |
·变量描述统计 | 第77-78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78-85页 |
·信度分析 | 第78-79页 |
·效度分析 | 第79-84页 |
·Pearson相关分析 | 第84页 |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页 |
·资源因素对采纳意图的假设检验 | 第85-86页 |
·制度因素对采纳意图的假设检验 | 第86-89页 |
·组织压力对信息系统采纳意图的影响 | 第86-87页 |
·组织文化对信息系统采纳意图的影响 | 第87-88页 |
·制度因素的解释 | 第88-89页 |
·行政组织信息系统采纳决策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第89-90页 |
·实证分析结果汇总 | 第90-91页 |
·制度因素讨论 | 第91-93页 |
·资源因素讨论 | 第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七章 行政组织信息系统接受案例研究 | 第95-110页 |
·研究问题 | 第95-96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96-98页 |
·案例研究与问卷调研 | 第96-97页 |
·案例研究的主要特点 | 第97-98页 |
·数据收集 | 第98页 |
·案例分析 | 第98-106页 |
·上海门户网站建设历程 | 第98-101页 |
·上海门户网站接受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01-104页 |
·上海门户网站阶段性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 | 第104-106页 |
·案例总结 | 第106-108页 |
·研究结论 | 第106-107页 |
·对研究问题的总结 | 第107-108页 |
·案例讨论 | 第108-109页 |
·研究限制 | 第108页 |
·理论启示 | 第108页 |
·实践意义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探讨 | 第110-115页 |
·本研究主要结论和解释 | 第110-113页 |
·本研究主要贡献 | 第113-114页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114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附录1 | 第125-129页 |
附录2 | 第129-131页 |
附录3 | 第131-134页 |
附录4 | 第134-135页 |
附录5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