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 第1-7页 |
| 第一章 家庭暴力概述 | 第7-15页 |
| 一、 家庭暴力的界定 | 第7-11页 |
| (一) 家庭暴力的概念 | 第7-9页 |
| (二) 家庭暴力的程度 | 第9-10页 |
| (三) 家庭成员的范围 | 第10-11页 |
| 二、 家庭暴力的成因 | 第11-12页 |
| 三. 家庭暴力的特点与后果 | 第12-15页 |
| (一) 家庭暴力的特点 | 第12-13页 |
| (二) 家庭暴力的后果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基本人权与反家庭暴力 | 第15-21页 |
| 一、 反家庭暴力法的由来 | 第15-16页 |
| 二、 妇女基本人权与家庭暴力 | 第16-18页 |
| 三、 从人权法看家庭暴力 | 第18-21页 |
| 第三章 反家庭暴力体系的国际比较 | 第21-41页 |
| 一、 英国 | 第21-25页 |
| (一) 反家庭暴力立法 | 第21-22页 |
| (二) 反家庭暴力实践 | 第22-25页 |
| 二、 美国 | 第25-30页 |
| (一) 反家庭暴力立法 | 第25-26页 |
| (二) 反家庭暴力实践 | 第26-30页 |
| 三、 加拿大 | 第30-33页 |
| (一) 反家庭暴力立法 | 第30-31页 |
| (二) 反家庭暴力实践 | 第31-33页 |
| 四、 新加坡 | 第33-34页 |
| (一) 反家庭暴力立法 | 第33页 |
| (二) 反家庭暴力实践 | 第33-34页 |
| 五、 台湾 | 第34-37页 |
| (一) 反家庭暴力立法 | 第34-35页 |
| (二) 反家庭暴力实践 | 第35-37页 |
| 六、 香港 | 第37-41页 |
| (一) 反家庭暴力立法 | 第37-38页 |
| (二) 反家庭暴力实践 | 第38-41页 |
| 第四章 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现状分析 | 第41-49页 |
| 一、 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概况 | 第41-44页 |
| (一) 现行地方立法的利弊剖析 | 第41-42页 |
| (二)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现状 | 第42-44页 |
| 二、 我国的反家庭暴力行动 | 第44-46页 |
| 三、 反家庭暴力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第46-49页 |
| (一) 公众法律意识较淡薄 | 第47页 |
| (二) 法律法规不完善且可操作性差 | 第47页 |
| (三) 执法和法律援助力度不强 | 第47页 |
| (四) 新闻媒体的传播尚存问题 | 第47-48页 |
| (五) 学术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 | 第48页 |
| (六)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尚未形成社会合力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构建我国反家庭暴力体系 | 第49-59页 |
| 一、 公权力必然介入家庭暴力 | 第49-51页 |
| (一) 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是必然趋势 | 第49页 |
| (二) 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面临的障碍 | 第49-50页 |
| (三) 法律技术性上的难题 | 第50-51页 |
| 二、 我国反家庭暴力体系之构建 | 第51-59页 |
| (一) 社会观念层面 | 第51-52页 |
| (二) 立法层面 | 第52-54页 |
| (三) 司法层面 | 第54-55页 |
| (四) 综合治理层面 | 第55-59页 |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