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1. 植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分子生态学的产生背景 | 第11-13页 |
1.3 分子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4 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4.1 分子种群生物学 | 第14-16页 |
1.4.2 分子环境遗传学 | 第16页 |
1.4.3 分子适应 | 第16-17页 |
1.5 分子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实验技术方法 | 第17-20页 |
1.5.1 等位酶分析技术 | 第17-18页 |
1.5.2 RFLP分析技术 | 第18页 |
1.5.3 RAPD分析技术 | 第18-19页 |
1.5.4 DNA和蛋白质序列测定与分析技术 | 第19-20页 |
1.6 结束语 | 第20-21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 第21-23页 |
2.1 藜科介绍 | 第21页 |
2.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2.3 本研究的目地和意义 | 第22-23页 |
3. 碱蓬的RAPD分析 | 第23-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3.1.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23页 |
3.1.2 样品采集 | 第23-24页 |
3.1.3 土壤理化性状分析方法 | 第24页 |
3.1.4 总DNA的提取 | 第24页 |
3.1.5 随机扩增引物筛选 | 第24-25页 |
3.1.6 随机扩增及产物检测 | 第25-26页 |
3.1.7 实验用试剂、药品与仪器 | 第26-27页 |
3.1.8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7-28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28-37页 |
3.2.1 5个亚种群土壤环境资料 | 第28-29页 |
3.2.2 碱篷的多态位点比率 | 第29-31页 |
3.2.3 碱篷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 | 第31-34页 |
3.2.4 碱篷亚种群的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 第34-36页 |
3.2.5 遗传多样性指标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 第36页 |
3.2.6 碱蓬亚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隔离的相关性及显著性检验分析 | 第36-37页 |
3.3 讨论 | 第37-42页 |
3.3.1 碱篷的遗传多样性 | 第37页 |
3.3.2 碱蓬的种群遗传结构 | 第37-39页 |
3.3.3 碱蓬的基因流 | 第39-40页 |
3.3.4 碱篷的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0-41页 |
3.3.5 碱蓬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关系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