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1 引言 | 第14-39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松材线虫病概述 | 第14-16页 |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 | 第14页 |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寄主及症状 | 第14-15页 |
·松材线虫病的发病规律 | 第15-16页 |
·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途径 | 第16页 |
·国内外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6-36页 |
·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研究 | 第18-20页 |
·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研究 | 第20-22页 |
·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 第20-21页 |
·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 第21-22页 |
·节肢动物群落时空格局研究 | 第22-25页 |
·节肢动物群落的空间格局 | 第23页 |
·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格局 | 第23-25页 |
·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因素 | 第25-35页 |
·生物地理和小生境的影响 | 第25-26页 |
·气候因素的影响 | 第26-27页 |
·寄主植物构筑的影响 | 第27-29页 |
·演替恢复的影响 | 第29-30页 |
·生境干扰的影响 | 第30-33页 |
·关键种的影响 | 第33-34页 |
·其他方面的影响 | 第34-35页 |
·节肢动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 第35页 |
·节肢动物群落与更高营养阶层的关系 | 第35-36页 |
·节肢动物群落在生境监测中的应用 | 第36页 |
·本研究的思路 | 第36-3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7页 |
·研究思路 | 第37-38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2 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节肢动物群落调查方法 | 第39-40页 |
·乔木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 | 第39页 |
·灌木草本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 | 第39页 |
·枯枝落叶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 | 第39-40页 |
·灯光诱集辅助调查 | 第40页 |
·亚群落及营养阶层的划分方法 | 第40页 |
·亚群落的划分方法 | 第40页 |
·营养阶层的划分方法 | 第40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3 病死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第41-54页 |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调查取样方法 | 第41-42页 |
·亚群落及功能集团的划分 | 第42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松林皆伐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第42-47页 |
·松林皆伐后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 | 第42-44页 |
·亚群落的组成 | 第44-45页 |
·亚群落的多样性结构 | 第45-46页 |
·营养结构的组成 | 第46-47页 |
·营养结构的比例相似性 | 第47页 |
·病死木择伐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第47-52页 |
·择伐清理后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 第47-48页 |
·择伐清理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的影响 | 第48-49页 |
·择伐清理后节肢动物各亚群落的组成 | 第49-51页 |
·择伐清理后节肢动物各能级类群的组成 | 第51-52页 |
·择伐清理后节肢动物群落的能级比例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松林皆伐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第52-53页 |
·病死木择伐清理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第53-54页 |
4 马尾松林不同受害阶段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54-67页 |
·研究方法 | 第54页 |
·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方法 | 第54页 |
·群落多样性的计算方法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6页 |
·马尾松林不同受害阶段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 第54-56页 |
·马尾松林不同受害阶段主要节肢动物类群组成结构 | 第56页 |
·马尾松不同受害阶段主要节肢动物类群多样性结构 | 第56-59页 |
·马尾松不同受害阶段节肢动物各亚群落多样性结构 | 第59-60页 |
·马尾松不同受害阶段节肢动物各营养阶层组成结构 | 第60-62页 |
·马尾松林不同受害阶段群落的相似性 | 第62-66页 |
·总群落邻近受害阶段的相似性 | 第62页 |
·邻近受害阶段各亚群落的相似性 | 第62-64页 |
·邻近受害阶段各营养阶层的相似性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5 不同生境马尾松林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差异 | 第67-75页 |
·标准地概况 | 第67页 |
·研究方法 | 第67-69页 |
·节肢动物群落调查方法 | 第67页 |
·亚群落及营养阶层的划分 | 第67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7-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4页 |
·不同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 | 第69页 |
·不同生境节肢动物科水平的组成差异 | 第69-70页 |
·不同生境节肢动物物种水平的组成差异 | 第70-71页 |
·不同生境节肢动物个体数量水平的组成差异 | 第71-72页 |
·不同生境节肢动物亚群落多样性差异 | 第72-73页 |
·不同生境节肢动物能级类群差异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6 不同松林类型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相似性研究 | 第75-91页 |
·研究方法 | 第75-76页 |
·标准地概况 | 第75页 |
·节肢动物群落调查方法 | 第75页 |
·亚群落及营养阶层的划分 | 第75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5-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90页 |
·节肢动物总群落对不同林型的响应 | 第76-79页 |
·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 第76页 |
·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 第76-78页 |
·不同林型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 | 第78-79页 |
·亚群落的响应 | 第79-84页 |
·亚群落的组成 | 第79-81页 |
·各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估计 | 第81-84页 |
·各亚群落的相似性 | 第84页 |
·各营养阶层的响应 | 第84-90页 |
·营养阶层的组成 | 第84-85页 |
·各营养阶层的物种丰富度估计 | 第85-88页 |
·各营养阶层的相似性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7 主要感病树种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 第91-102页 |
·不同林龄马尾松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 | 第91-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抽样调查方法 | 第91页 |
·分析方法 | 第91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91-9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2-96页 |
·不同林龄马尾松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 第92-94页 |
·不同林龄马尾松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空间结构 | 第94-95页 |
·不同林龄马尾松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时序动态 | 第95-96页 |
·小结 | 第96页 |
·黑松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 第96-10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7页 |
·抽样调查方法 | 第97页 |
·群落功能集团的划分 | 第97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9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1页 |
·黑松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 第97-98页 |
·黑松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空间结构 | 第98-100页 |
·黑松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时序动态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8 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 第102-1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02-103页 |
·试验地的选择 | 第102页 |
·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方法 | 第102页 |
·亚群落及功能集团的划分 | 第102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02-103页 |
·感病马尾松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 | 第102-103页 |
·植物群落多样性同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 第10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2页 |
·感病马尾松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 | 第103-110页 |
·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总群落的关系 | 第103-105页 |
·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害虫亚群落的关系 | 第105-106页 |
·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天敌亚群落的关系 | 第106-108页 |
·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中性昆虫亚群落的关系 | 第108页 |
·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能级结构的关系 | 第108-110页 |
·植物群落多样性同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 第110-112页 |
·植物群落多样性同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 第110-111页 |
·植物群落多样性同节肢动物群落能级组成之间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小结 | 第112-114页 |
·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 | 第112页 |
·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能级结构的关系 | 第112页 |
·植物群落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 | 第112-114页 |
9 讨论 | 第114-117页 |
·讨论 | 第114-116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附表1 马尾松冠层节肢动物名录 | 第117-120页 |
附表2 黑松冠层节肢动物名录 | 第120-123页 |
附录 节肢动物群落研究中的常用概念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40页 |
个人简介 | 第14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清单 | 第140-141页 |
导师简介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