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共和国初期北京市城区区划演变图 | 第12-13页 |
绪论 | 第13-28页 |
一、缘起 | 第13-14页 |
二、时空与主要概念 | 第14页 |
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四、学术史 | 第15-21页 |
五、基本内容、方法与创新 | 第21-24页 |
六、主要资料 | 第24-28页 |
第一章 中共建设北京市城区基层政权可借鉴的两种历史资源 | 第28-51页 |
第一节 解放前北京市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沿革与国民政府在北平城区基层建政状况 | 第28-40页 |
一、明、清时期北京市城区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 | 第28-30页 |
二、20 世纪前半叶,北京市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 第30-34页 |
三、解放前夕北平城区社会状况与国民党基层政权实际情况 | 第34-40页 |
第二节 共产党在农村建设基层政权的经验 | 第40-51页 |
一、革命政权初创时,注重临时政权的作用 | 第41-42页 |
二、在各个历史时期,建立了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的基层政权结构和组织形式 | 第42-44页 |
三、根据地建设过程中民意机构的建设 | 第44-47页 |
四、根据地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中共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政治运作的经验 | 第47-51页 |
第二章 共和国初期北京城区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的探索 | 第51-101页 |
第一节 接管建政: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形成 | 第51-58页 |
一、接管基层政权的组织——区工作委员会的组建 | 第52-53页 |
二、接管旧政权 | 第53-55页 |
三、进城之初基层政权基本框架的搭建 | 第55-58页 |
第二节 共和国初期北京市区级行政管理体制演变 | 第58-76页 |
一、共和国初期北京市区级行政机构的演变 | 第58-68页 |
二、区级政权的协调机制 | 第68-76页 |
第三节 共和国初期北京市街道管理体制的变迁 | 第76-101页 |
一、北平和平接管时期的城市街道工作组 | 第76-85页 |
二、派出所和街道群众组织时期 | 第85-91页 |
三、城市居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的创建 | 第91-101页 |
第三章 共和国初期北京市城区基层政权的施政内容 | 第101-127页 |
第一节 进城之初的秩序建设 | 第101-110页 |
一、治安秩序的整顿 | 第101-106页 |
二、经济秩序的整顿 | 第106-110页 |
第二节 基层政权的常规工作 | 第110-121页 |
一、优抚工作 | 第111-112页 |
二、社会救济 | 第112-113页 |
三、文教工作 | 第113-115页 |
四、卫生工作 | 第115-118页 |
五、安居工程 | 第118-120页 |
六、失业人口的就业工作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组织群众运动 | 第121-127页 |
一、成立运动领导机构 | 第122页 |
二、统一全区骨干力量的思想 | 第122-123页 |
三、宣传造势 | 第123-127页 |
第四章 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中的干部建设和党的建设 | 第127-159页 |
第一节 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 | 第127-143页 |
一、干部的来源与选拔 | 第127-135页 |
二、解放初期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 第135-143页 |
第二节 共和国初期中共在北京市城区的基层组织建设 | 第143-159页 |
一、党组织的公开 | 第143-146页 |
二、地下党员的街道支部与行业支部的整顿 | 第146-149页 |
三、中共在北京市城区的组织扩张 | 第149-153页 |
四、基层党员的整顿 | 第153-159页 |
第五章 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159-191页 |
第一节 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 第159-172页 |
一、北京市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 第159-160页 |
二、北京市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设计和召开的大体情况 | 第160-162页 |
三、街、区代表的选举 | 第162-172页 |
第二节 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运作 | 第172-180页 |
一、提案的收集与处理 | 第172-175页 |
二、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选举区长、副区长、区人民委员会 | 第175-179页 |
三、会议精神的传达与执行 | 第179-180页 |
第三节 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作用和影响 | 第180-191页 |
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作用 | 第180-185页 |
二、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与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入 | 第185-186页 |
三、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与社会动员 | 第186-191页 |
第六章 共和国初期的工会与基层政权建设 | 第191-224页 |
第一节 工会的建立及其组织系统 | 第191-198页 |
一、基层工会的建立 | 第192-195页 |
二、区级工会机关的设置与演变 | 第195-197页 |
三、党管工会——区工会机构与中共区委的关系 | 第197-198页 |
第二节 工会作用一:使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深化 | 第198-209页 |
一、摧毁私营工商企业中游离于政权之外一切势力、提高工人的地位 | 第198-202页 |
二、领导工人监督资本家、引导工人服从国家利益 | 第202-206页 |
三、工会: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一个重要工具 | 第206-209页 |
第三节 工会作用二:协助基层政权推进中心工作 | 第209-224页 |
一、共和国初期,北京市私营工商企业中劳资关系状况 | 第210-214页 |
二、工会协调劳资关系、发展生产采取的措施 | 第214-221页 |
三、响应政府号召,参与政府的其他中心工作 | 第221-224页 |
第七章 共和国初期北京市基层政权与政治文化的构建 | 第224-252页 |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概念、功能与形成 | 第224-227页 |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 第224-225页 |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 第225-226页 |
三、政治文化的形成 | 第226-227页 |
第二节 共和国初期北京市基层政权对政治文化构建的主要途径 | 第227-229页 |
一、宣传教育——政治文化传播常规途径 | 第227-229页 |
二、政治运动——政治文化传播的旋风 | 第229页 |
三、制度建设与政策的实施——政治文化有效传播的保证 | 第229页 |
第三节 培养市民对新政权认同的意识 | 第229-236页 |
一、唯物史观的教育:中共政权兼负历史使命 | 第230-231页 |
二、构筑共同历史的记忆,寻求认同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第231-232页 |
三、对旧社会的声讨:“翻身”、“当家作主”等观念的培养 | 第232-235页 |
四、突出宣传苏联的成就:“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 第235-236页 |
第四节 培养市民的阶级意识 | 第236-243页 |
一、政策、制度设计中具有浓厚的阶级的理念 | 第237-238页 |
二、中共基层政权的干部在具体的政治运作中为阶级分析法理念推波助澜 | 第238-240页 |
三、对个人历史问题的重视,阶级斗争的政治思维的另一种表现 | 第240-243页 |
第五节 培养市民的反帝反美意识——以抗美援朝为中心 | 第243-252页 |
一、朝鲜战争爆发之初,市民的思想情况 | 第244-245页 |
二、培养市民反帝反美情绪的途径 | 第245-247页 |
三、抗美援朝中宣传反帝反美的内容与策略 | 第247-252页 |
结语 | 第252-256页 |
一 | 第252-253页 |
二 | 第253-254页 |
三 | 第254-256页 |
附录一:口述史料 | 第256-284页 |
我的1949 | 第256-261页 |
何守智先生关于建国初期北京城区基层政权的回忆与思考 | 第261-269页 |
关于解放初期工会工作的回忆与思考 | 第269-274页 |
共和国初期我在东城区的民政工作和生活 | 第274-278页 |
我在第三区文教科工作的经历 | 第278-284页 |
附录二:历代北京市城区行政区划地图 | 第284-287页 |
乾隆十五年北京市城区行政区划图 | 第284-285页 |
宣统年间北京市城区行政区划图 | 第285-286页 |
民国三十六年北平市城区行政规划图 | 第286-287页 |
参考文献 | 第287-309页 |
后记 | 第309-3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