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外文摘要 | 第3-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开展行政指导的必要性分析 | 第15-24页 |
第一节 行政指导的内涵 | 第16-22页 |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6-17页 |
二、行政指导的构成要素 | 第17-19页 |
三、行政指导的行政行为性质辨析 | 第19-22页 |
第二节 行政指导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 第22-24页 |
一、行政指导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民主建设进程的推动 | 第22-23页 |
二、行政指导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 第23页 |
三、行政指导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推行行政指导的条件及问题分析 | 第24-30页 |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实施行政指导的有利条件 | 第24-28页 |
一、民族自治地方推行行政指导的经验借鉴 | 第24-26页 |
二、民族自治地方实施行政指导的自身优势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推行行政指导的现实问题 | 第28-30页 |
一、客观条件的限制 | 第29页 |
二、法律规范的缺乏 | 第29页 |
三、公务员素质亟需提升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创新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指导的方式和内容 | 第30-37页 |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指导方式和内容概述 | 第30-33页 |
一、进行警告、劝告、说服、鼓励具体指导 | 第30-31页 |
二、发布公告、提供信息 | 第31-32页 |
三、进行建议、协商 | 第32页 |
四、制定指导性规划、计划、指导纲要和政策等抽象指导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创新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指导方式的建议 | 第33-35页 |
一、扩展交流与互动式指导 | 第33-34页 |
二、鼓励申请式指导 | 第34页 |
三、规范传统指导手段 | 第34页 |
四、发挥行政指导的前置预警功能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创新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指导内容的建议 | 第35-37页 |
一、扩大对民族特色领域的指导作用 | 第35页 |
二、加强和完善行政指导的公共信息引导功能 | 第35-36页 |
三、加强对传统指导领域的指导力度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提升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指导能力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政府能力及政府行政指导能力 | 第37-40页 |
一、政府能力的构成 | 第38-39页 |
二、政府行政指导能力及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指导能力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增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指导的内部基础能力 | 第40-43页 |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应重塑现代行政观念 | 第40-41页 |
二、提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务员整体素质 | 第41-42页 |
三、民族自治地方实施行政指导的物质保障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提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指导的外部显现能力 | 第43-46页 |
一、提升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和应对能力 | 第43-44页 |
二、增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 | 第44页 |
三、加强行政指导政策的对外宣传力度 | 第44页 |
四、提高自治政府的信用度保证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实施行政指导的配套措施 | 第46-53页 |
第一节 打造民族自治地方实施行政指导的服务管理体系 | 第46-47页 |
一、完善行政指导的服务质量管理 | 第46页 |
二、继续完善行政指导实施的重要载体—综合行政服务中心 | 第46-47页 |
三、积极落实电子政务在行政指导推行中的作用 | 第47页 |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实施行政指导的相关制度安排 | 第47-53页 |
一、科学设计诱导利益制度保障行政指导的规范实施 | 第48-49页 |
二、明确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实施行政指导的问责机制 | 第49-51页 |
三、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实施行政指导的监督机制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