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烟草青枯病研究概况 | 第14-22页 |
·分布与病害症状 | 第14页 |
·青枯菌菌系的分类 | 第14-15页 |
·青枯菌的鉴定及变异性研究 | 第15-16页 |
·青枯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 第16-17页 |
·国内外目前对青枯病的防治研究 | 第17-22页 |
·假单胞菌在生物防治上的研究简介 | 第22-26页 |
·假单胞菌防治害虫作用 | 第22页 |
·假单胞菌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 | 第22-26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6-30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重庆黔江石郎烟区烟草青枯菌生化型和致病力调查 | 第26页 |
·拮抗菌株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26-27页 |
·拮抗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7页 |
·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纯化及活性物质的理化特性研究 | 第27页 |
·拮抗菌的盆栽与定殖试验研究 | 第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第三章 重庆黔江石郎烟区烟草青枯菌生化型和致病力调查 | 第30-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方法 | 第31-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33页 |
·病原菌的特性测定 | 第33-34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34-35页 |
·生化型测定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烟草青枯菌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38-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方法 | 第39-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43-44页 |
·拮抗细菌swu31-2拮抗稳定性测定 | 第44页 |
·拮抗菌swu31-2菌株的抗生素效价 | 第44-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swu31-2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 | 第50-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材料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温度和pH值对swu31-2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碳源和氮源对swu31-2菌株产生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不同磷酸盐和金属离子对swu31-2菌株产生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55-56页 |
·发酵培养基配比的优化试验 | 第56-58页 |
·温度和pH值对swu31-2菌株产生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58-59页 |
·不同的接种量、发酵时间和装瓶量对swu31-2菌株产生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59-61页 |
·发酵培养基的验证试验 | 第61-6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2-64页 |
第六章 swu31-2菌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纯化及理化特性研究 | 第64-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材料 | 第64页 |
·方法 | 第64-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及纯化 | 第65-66页 |
·活性物质的浸提或萃取 | 第66页 |
·活性物质的耐热性检测 | 第66-67页 |
·活性物质的耐酸碱性检测 | 第67-68页 |
·活性物质对蛋白酶K的稳定性测定 | 第6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8-70页 |
第七章 swu31-2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作用 | 第70-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材料 | 第70-71页 |
·方法 | 第71-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标记菌株与原始菌株性状的比较 | 第73-75页 |
·swu31-2的定殖试验测定 | 第75-78页 |
·swu31-2菌对烟草青枯病的盆栽防治作用 | 第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第八章 小结与展望 | 第80-84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