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释明权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言第10-11页
第一章 释明权基本理论概述第11-20页
 第一节 释明权的概念及性质第11-14页
  一、释明权的概念第11-12页
  二、释明权的性质第12-14页
 第二节 释明权的内容和基本原则第14-16页
  一、释明权的内容第14-15页
  二、释明权的基本规则第15-16页
 第三节 释明权与辩论原则、处分原则的关系第16-20页
  一、释明权与辩论原则的关系第16-17页
  二、释明权与处分原则的关系第17-20页
第二章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释明权制度的导入第20-26页
 第一节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变第20-22页
 第二节 我国建立释明权制度的必要性第22-24页
  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顺利进行的需要第23页
  二、当代中国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能力的不平衡和专业法律帮助制度的不足第23-24页
  三、实现司法价值目标的要求第24页
 第三节 释明权制度在我国的导入第24-26页
第三章 我国释明权制度的现状第26-31页
 第一节 我国释明权的立法现状第26-27页
 第二节 我国释明权制度存在的缺陷第27-31页
  一、立法上对法官释明的情形规定得不明确,缺乏相关配套措施第27-28页
  二、司法实践中操作混乱,法官随意将释明权扩大第28页
  三、与诉讼效率的价值相背离第28-29页
  四、法官代替律师成了当事人打官司的指导者,失去应有的中立的立场第29-31页
第四章 我国释明权制度的完善第31-43页
 第一节 释明权的立法模式第31-32页
 第二节 释明权的行使原则第32-33页
  一、探求当事人真意原则第32-33页
  二、中立性原则第33页
  三、必要和适度原则第33页
 第三节 释明权的适用范围第33-37页
  一、对当事人举证的释明第34页
  二、对当事人诉讼请求的释明第34-35页
  三、对当事人诉讼行为的释明第35-36页
  四、法律概念与观点的释明第36-37页
 第四节 释明权行使阶段第37-40页
  一、立案阶段的释明第37-38页
  二、审前准备阶段的释明第38-39页
  三、开庭审理阶段的释明第39-40页
  四、上诉审和再审阶段的释明第40页
 第五节 释明权的行使方式第40-41页
 第六节 释明权不当行使的救济制度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19世纪西方文学“自我分裂”人物母题的特殊类型
下一篇:“作者论”视野关照下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