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义傩戏与赛戏研究
彩页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2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3页 |
四、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傩的源流与固义傩戏 | 第14-32页 |
一、“傩”之含义及相关概念的考订 | 第15-23页 |
二、当代学者对“傩”等概念的不同学术见解 | 第23-27页 |
三、傩戏与中国戏剧的发生 | 第27-29页 |
四、中国傩戏分布概况及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五、固义傩戏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六、实地考察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武安傩戏形成原因探讨 | 第32-38页 |
一、地理环境因素 | 第33-34页 |
二、宗教信仰因素 | 第34-36页 |
三、文化娱乐因素 | 第36页 |
四、家族竞争因素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傩戏《捉黄鬼》演出情况 | 第38-47页 |
一、《捉黄鬼》的来历 | 第38-40页 |
二、父传子袭的传承制度 | 第40页 |
三、生存现状 | 第40-41页 |
四、演出过程 | 第41-44页 |
五、演出路线 | 第44-45页 |
六、柳棍 | 第45-46页 |
七、人群 | 第46页 |
八、精神内涵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赛戏的演出与特点分析 | 第47-61页 |
一、赛戏与队戏辨识 | 第47-49页 |
二、赛戏的演出时间 | 第49页 |
三、演出剧目及类别 | 第49-51页 |
四、独特的演出体制 | 第51-54页 |
五、土生土长的村民演员 | 第54-55页 |
六、原生态的表演形式 | 第55-61页 |
第五章 固义赛戏剧本解读 | 第61-86页 |
一、剧本保存情况 | 第61-63页 |
二、剧本内容及类别 | 第63-71页 |
三、艺术特点 | 第71-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附录1:笔者调查行程表 | 第90-92页 |
附录2:固义村傩戏艺人传承表 | 第92-96页 |
附录3:主要参考书目、部分参考论文 | 第96-101页 |
后记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