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自愿协议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第2章 节能自愿协议制度概述 | 第13-24页 |
·节能自愿协议制度的产生背景 | 第13-16页 |
·石油危机引起对节能的重视 | 第13页 |
·经济因素的考量——环境经济手段的兴起 | 第13-15页 |
·协商机制的引入——日本公害防止协定的启示 | 第15-16页 |
·节能自愿协议制度的基本思路 | 第16页 |
·节能自愿协议制度的应用现状 | 第16-21页 |
·荷兰 | 第17-18页 |
·丹麦 | 第18-19页 |
·加拿大 | 第19-20页 |
·中国 | 第20-21页 |
·节能自愿协议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21-24页 |
第3章 节能自愿协议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节能自愿协议制度的正当性 | 第24-27页 |
·节能自愿协议制度的合理性 | 第27-30页 |
·政府:公共利益的代表——非强制性手段的采用 | 第27-28页 |
·企业: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环境经济手段的盛行 | 第28-29页 |
·社会:环境民主的要求——公众参与理念的推广 | 第29-30页 |
·节能自愿协议制度的可行性 | 第30-32页 |
第4章 节能自愿协议的具体制度分析 | 第32-63页 |
·协议的主体和类型 | 第32-38页 |
·协议的主体 | 第32-34页 |
·协议的类型 | 第34-38页 |
·协议的内容 | 第38-42页 |
·审计和评估 | 第39-40页 |
·财政激励 | 第40-41页 |
·政府和公众认可 | 第41-42页 |
·法规豁免 | 第42页 |
·协议的签订和实施程序 | 第42-49页 |
·协议的签订程序 | 第42-45页 |
·协议的实施程序 | 第45-49页 |
·协议的效力 | 第49-51页 |
·协议的有效要件 | 第49-50页 |
·协议具有瑕疵的后果 | 第50-51页 |
·协议的变更及解除 | 第51-54页 |
·协议的变更 | 第51-52页 |
·协议的解除 | 第52-54页 |
·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 | 第54-56页 |
·违约责任 | 第54-55页 |
·争议解决 | 第55-56页 |
·协议的性质及法律适用 | 第56-63页 |
·协议的法律性质 | 第56-60页 |
·协议的法律适用 | 第60-63页 |
第5章 我国进一步推广节能自愿协议的障碍和建议 | 第63-76页 |
·节能自愿协议在我国的实践 | 第63-66页 |
·我国引入节能自愿协议的必要性 | 第63-64页 |
·我国试点的经验教训总结 | 第64-66页 |
·我国推广节能自愿协议的障碍 | 第66-68页 |
·对我国进一步推广节能自愿协议的建议 | 第68-76页 |
·确定协议的法律性质 | 第69页 |
·协议的主体和类型 | 第69-71页 |
·协议的内容 | 第71-73页 |
·协议的签订和实施程序 | 第73-74页 |
·协议的变更解除 | 第74-75页 |
·设立争议解决专门机构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