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9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蒿属植物概况 | 第9-10页 |
·油蒿与沙蒿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2. 试验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8-23页 |
·试验区自然概况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19-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4页 |
·油蒿和沙蒿的种子大小及沙埋深度对萌发出苗的影响 | 第23-24页 |
·油蒿与沙蒿在干旱环境下的生长发育特征 | 第24-25页 |
·油蒿与沙蒿的光合与蒸腾特性 | 第25-27页 |
·油蒿与沙蒿的光合速率日变化 | 第25-26页 |
·油蒿与沙蒿蒸腾速率日变化 | 第26页 |
·油蒿与沙蒿光合速率季节变化 | 第26-27页 |
·种群分布格局及种群生态位特征 | 第27-32页 |
·种群分布格局 | 第27-30页 |
·种群的点分布图 | 第27-29页 |
·种群的水平分布格局 | 第29-30页 |
·油蒿与沙蒿种群生态位特征 | 第30-32页 |
·生态位宽度 | 第30-32页 |
·生态位重叠 | 第32页 |
·枝系构件组成特征及防风固沙效应 | 第32-44页 |
·油蒿与沙蒿枝系构件组成特征 | 第32-37页 |
·油蒿与沙蒿的防风固沙效应 | 第37-44页 |
·油蒿与沙蒿个体在荒漠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防风作用 | 第38-40页 |
·油蒿与沙蒿在荒漠植被封育恢复过程中的防风作用变化 | 第40-41页 |
·荒漠植被恢复过程中固沙阻沙作用变化 | 第41-44页 |
4. 结论 | 第44-47页 |
5. 讨论 | 第47-51页 |
·荒漠生境下种子的萌发机制 | 第47-48页 |
·植物的物候特征 | 第48页 |
·种群分布格局 | 第48-49页 |
·植物的构件组成 | 第49页 |
·植物的防风固沙作用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导师简介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