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华北低涡大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9页 |
| ·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暴雨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中小尺度地形对暴雨影响的研究 | 第15-16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大暴雨天气形势及影响系统分析 | 第19-28页 |
| ·降水过程概述 | 第19-20页 |
| ·大暴雨的天气形势特征及其演变 | 第20-25页 |
| ·云图演变特征分析 | 第25页 |
| ·多普勒雷达图演变分析 | 第25-27页 |
| ·基本反射率因子特征 | 第25-26页 |
| ·3小时累积降水图分析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初步诊断分析 | 第28-39页 |
| ·动力结构分析 | 第28-34页 |
| ·涡度 | 第28-29页 |
| ·散度 | 第29-30页 |
| ·垂直速度 | 第30-31页 |
| ·低涡所在区域的平均动力状况 | 第31-32页 |
| ·风场分布 | 第32-34页 |
| ·热力结构分析 | 第34-36页 |
| ·温度场分布 | 第34-35页 |
| ·假相当位温θse分析 | 第35-36页 |
| ·水汽分析 | 第36-38页 |
| ·湿度场分布 | 第36-37页 |
| ·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分布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MM5数值模式和设计方案 | 第39-41页 |
| ·模式简介 | 第39页 |
| ·模式总体设计方案 | 第39-40页 |
| ·模式输出资料 | 第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模式模拟结果及诊断分析 | 第41-66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和客观分析比较 | 第41-43页 |
| ·同时段的24小时模拟降水量和实际降水量比较 | 第41页 |
| ·500hPa环流形势场比较 | 第41-42页 |
| ·850hPa流场比较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页 |
| ·低涡的流场结构分析 | 第43-45页 |
| ·低涡的垂直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 ·螺旋度诊断分析 | 第47-51页 |
| ·螺旋度的有关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第48页 |
| ·诊断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 ·位涡诊断分析 | 第51-59页 |
| ·等压面上的位涡分析 | 第52-55页 |
| ·等压面上的湿位涡分析 | 第55-59页 |
| ·锋生函数分析 | 第59-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第六章 太行山地形对降水的敏感性实验研究 | 第66-77页 |
| ·敏感性试验设计 | 第66-67页 |
| ·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67-75页 |
| ·地形对暴雨落区和强度的影响 | 第67页 |
| ·地形对风场的影响 | 第67-70页 |
| ·地形对气象物理量的影响 | 第70-75页 |
| ·小结 | 第75-7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7-80页 |
| ·全文总结 | 第77-79页 |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9-80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