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侗款的遗存、传承与时代性发展--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侗款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2页 |
第一节 从民间法的视角审视侗款 | 第11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 | 第12页 |
第二章 侗族侗款的社会基础——款组织 | 第12-16页 |
第一节 款组织的识别 | 第12-14页 |
一 款的要素 | 第12页 |
二 款组织的构成 | 第12-13页 |
三 款约法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款组织的特征 | 第14-16页 |
一 民间性 | 第14-15页 |
二 自治性 | 第15页 |
三 血缘性与地缘性 | 第15页 |
四 原始性 | 第15-16页 |
五 民主性 | 第16页 |
第三章 侗族侗款的遗存——以建国前三江侗款为核心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建国前侗款的历史发展 | 第16-19页 |
一 唐代以前——形成时期 | 第16-17页 |
二 唐宋时期——发展完善时期 | 第17-18页 |
三 明清时期——利用镇压时期 | 第18页 |
四 中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时期——衰落时期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建国前侗款的表现形式 | 第19-22页 |
一 挖坟掘墓,毁坏地气龙脉 | 第19页 |
二 盗窃(粮、钱、鱼、猪、禾苗) | 第19页 |
三 抢劫、杀人、放火 | 第19页 |
四 破坏伦理关系 | 第19-20页 |
五 欺诈行骗,敲诈勒索 | 第20页 |
六 青春犯忌和喜新厌旧、另寻新欢 | 第20页 |
七 破坏他人婚姻 | 第20-21页 |
八 小偷小摸(鸡、鸭、鸟等) | 第21页 |
九 毁坏山林及其界标 | 第21页 |
十 破坏水流、水利设施 | 第21页 |
十一 偷瓜、薯、菜、豆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建国前侗款的作用 | 第22-25页 |
一 款约法的规范作用 | 第22-23页 |
(一) 指引作用 | 第22页 |
(二) 宣传教育作用 | 第22-23页 |
(三) 惩治教育作用 | 第23页 |
二 款约法的社会作用 | 第23-25页 |
(一) 维护社会秩序 | 第23-24页 |
(二) 传承民族文化和凝聚民族感情 | 第24-25页 |
(三) 保护民族利益 | 第25页 |
第四章 侗族侗款的传承——以建国后三江侗款为核心 | 第25-32页 |
第一节 建国后侗款的传承 | 第25-28页 |
一 社会组织 | 第25-26页 |
二 村规民约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建国后侗款的特征 | 第28页 |
第三节 建国后侗款的影响 | 第28-32页 |
一 侗款的正面影响 | 第29-30页 |
(一) 惩治效果明显 | 第29页 |
(二) 节约司法成本 | 第29-30页 |
(三) 完善国家法 | 第30页 |
二 侗款的负面影响 | 第30-32页 |
(一) 不公正性 | 第31页 |
(二) 阻碍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 | 第31-32页 |
(三) 规避法律 | 第32页 |
第五章 侗族侗款的发展前景 | 第32-43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侗族侗款存在的合理限度 | 第33-35页 |
一 社会转型期侗款存在的合理性 | 第33-35页 |
二 社会转型期侗款存在的限度 | 第35页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侗族侗款的出路 | 第35-43页 |
一 在观念上培养多元化的法律意识 | 第36-37页 |
二 在立法上实现国家法与侗族侗款的良性互动 | 第37-40页 |
三 在法的实施上借鉴和吸纳侗族侗款 | 第40-42页 |
四 处理好老人协会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一 | 第50-55页 |
附录 二 | 第55-60页 |
附录 三 | 第60-65页 |
附录 四 | 第65-67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