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MS技术的NGN网络安全性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NGN的关键技术领域 | 第12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 第2章 NGN网络 | 第15-27页 |
| ·NGN的定义及特点 | 第15页 |
| ·NGN网络架构 | 第15-18页 |
| ·基于IMS的NGN结构 | 第15页 |
| ·NGN业务层 | 第15-18页 |
| ·NGN传输层 | 第18页 |
| ·IMS技术 | 第18-23页 |
| ·IMS概述 | 第18-19页 |
| ·IMS技术的特点 | 第19-20页 |
| ·IMS的主要优势 | 第20-21页 |
| ·IMS的网络结构 | 第21-23页 |
| ·IMS发展现状 | 第23页 |
| ·SIP协议 | 第23-26页 |
| ·SIP唯一资源标识符 | 第24页 |
| ·SIP消息 | 第24-25页 |
| ·SIP功能实体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网络信息安全模式 | 第27-47页 |
| ·现代密码技术 | 第27-36页 |
| ·现代密码技术概述 | 第27页 |
| ·对称密码体制 | 第27-32页 |
| ·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 | 第32-33页 |
| ·消息验证和认证算法 | 第33-36页 |
| ·数据安全性 | 第36页 |
| ·IPSEC技术 | 第36-46页 |
| ·IPSec协议概述 | 第36页 |
| ·IPSec协议体系结构 | 第36-38页 |
| ·IPSec协议类型 | 第38-42页 |
| ·安全联盟 | 第42-44页 |
| ·安全策略和安全联盟数据库 | 第44-46页 |
| ·IPSec的发展趋势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IPV6技术 | 第47-58页 |
| ·IPv6技术原理 | 第47-54页 |
| ·概述 | 第47页 |
| ·IPv6地址及寻址 | 第47-51页 |
| ·IPv6基本协议 | 第51-54页 |
| ·IPv6过渡技术 | 第54-57页 |
| ·双协议栈技术 | 第55页 |
| ·隧道技术 | 第55-56页 |
| ·翻译技术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基于IMS技术的NGN网络安全设计 | 第58-80页 |
| ·安全模型设计 | 第58-61页 |
| ·基于IMS的NGN网络安全性分析 | 第58页 |
| ·IMS安全体系 | 第58-60页 |
| ·IMS-NGN面临的安全威胁 | 第60-61页 |
| ·安全模型设计 | 第61页 |
| ·测试环境的建立 | 第61-63页 |
| ·搭建实验网络 | 第61-62页 |
| ·系统配置过程 | 第62-63页 |
| ·认证鉴权的设计和实现 | 第63-73页 |
| ·IMS中的认证鉴权 | 第63-64页 |
| ·认证鉴权算法 | 第64-69页 |
| ·SA的建立过程 | 第69-73页 |
| ·端到端传输安全的设计与实现 | 第73-79页 |
| ·端到端传输安全分析 | 第73-74页 |
| ·基于IPSec的端到端安全通信 | 第74-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结论 | 第80-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个人简历 | 第88-89页 |
| 缩略语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