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3页 |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概念界定 | 第15-22页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 | 第15页 |
·农业富余劳动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 | 第15-16页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及成因 | 第16-17页 |
·城镇化概念的界定 | 第17-21页 |
·城市与城镇 | 第17-19页 |
·城镇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区别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发展关系 | 第22-28页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推拉力的形成 | 第22-24页 |
·人口转移与城镇化推拉力理论 | 第22-23页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 | 第23-24页 |
·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24-25页 |
·城镇化发展滞后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24-25页 |
·城镇化推进过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25页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协调 | 第25-27页 |
·协调发展关系分析 | 第25-26页 |
·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4 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进程分析 | 第28-42页 |
·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估计 | 第28-30页 |
·估计方法的选取 | 第28-29页 |
·数据选取与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30-35页 |
·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分析 | 第30-31页 |
·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动因的实证分析 | 第31-35页 |
·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趋势 | 第35-41页 |
·城镇化水平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39页 |
·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测算结果与趋势分析 | 第39-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5 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关系分析 | 第42-49页 |
·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协调性分析 | 第42-44页 |
·协调模型分析 | 第42-44页 |
·协调状况评价 | 第44页 |
·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 第44-48页 |
·城镇规模与聚集效应 | 第45-46页 |
·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 第46-47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发展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6 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49-59页 |
·合理城镇布局,发挥聚集效益 | 第49-51页 |
·增加中等城市数量,扩大发展的辐射面 | 第49-50页 |
·发挥地区优势,建立特色小城市(镇) | 第50-51页 |
·加强政府引导,有序转移人口 | 第51-53页 |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 第51-52页 |
·提供全方位转移服务 | 第52-53页 |
·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城镇经济 | 第53-55页 |
·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 第53-54页 |
·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 第54-55页 |
·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 第55页 |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社会功能 | 第55-57页 |
·增加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 | 第56页 |
·扩大社会基础设施的覆盖面 | 第56-57页 |
·加快制度创新,完善系统协调机制 | 第57-58页 |
·减少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度阻力 | 第57-58页 |
·探索有利于城镇发展的经营机制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