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关于"山寨文化"相关研究回顾 | 第11-14页 | 
| ·研究方法说明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关于山寨文化现象的界定 | 第16-23页 | 
| ·山寨的语源 | 第16-17页 | 
| ·山寨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18页 | 
| ·山寨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8-21页 | 
| ·网络新媒介的发展 | 第18-19页 | 
| ·文化多元化的要求 | 第19页 | 
| ·闲暇时间的客观基础 | 第19-20页 | 
| ·休闲方式的多样化 | 第20-21页 | 
| ·山寨文化现象的特征 | 第21-23页 | 
| ·休闲 | 第21页 | 
| ·模仿 | 第21页 | 
| ·创造 | 第21页 | 
| ·娱乐 | 第21-22页 | 
| ·自由 | 第22页 | 
| ·群体年轻化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山寨文化现象的休闲理论梳理 | 第23-30页 | 
| ·山寨文化现象——一种新的休闲现象 | 第23-25页 | 
| ·山寨文化现象案例介绍 | 第23-24页 | 
| ·山寨文化现象案例分析 | 第24-25页 | 
| ·基于"社会隐喻"和"存在隐喻"的山寨文化现象理论分析 | 第25-28页 | 
| ·理论介绍 | 第25-27页 | 
| ·基于八种理论的山寨文化现象分析 | 第27-28页 | 
| ·"成为人"——山寨文化现象的社会功能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山寨文化现象的社会功能分析 | 第30-38页 | 
| ·山寨文化的正功能 | 第30-35页 | 
| ·激发社会创造的功能 | 第30-31页 | 
| ·加强社会认同的功能 | 第31-32页 | 
| ·强化社会互动的功能 | 第32-33页 | 
| ·增强公民意识的功能 | 第33-35页 | 
| ·山寨文化现象的负功能 | 第35-38页 | 
| ·弱化的价值性功能 | 第36页 | 
| ·盲目的逐利化功能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山寨文化现象的优化与提升 | 第38-42页 | 
| ·在加强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完善山寨文化的生存境况 | 第38-39页 | 
| ·促进自身发展,加强山寨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交流 | 第39页 | 
| ·优化山寨文化的内容及引导机制 | 第39-40页 | 
| ·引导山寨群体走出迷惘 | 第40页 | 
| ·提升山寨群体"玩"的水平 | 第40-42页 | 
| 结束语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