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1章 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1.1 自闭症谱系障碍、自闭特质与“拟自闭症”研究 | 第15-16页 |
1.2 自闭症个体目光加工特点相关研究 | 第16-20页 |
1.2.1 情绪唤醒模型 | 第18-19页 |
1.2.2 社会动机理论 | 第19-20页 |
1.2.3 交际意图探测器模型 | 第20页 |
1.2.4 自闭症异常目光加工发生机制的小结 | 第20页 |
1.3 问题提出 | 第20-24页 |
1.3.1 目光加工过程模型的构建 | 第20-22页 |
1.3.2 单独眼睛的使用 | 第22页 |
1.3.3 眼动追踪技术和皮肤电技术的使用 | 第22页 |
1.3.4 空间Stroop实验范式的使用 | 第22-23页 |
1.3.5 情绪唤醒模型的澄清及ASD治疗中可能的干预措施 | 第23-24页 |
1.4 实验设计与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第2章 大学生自闭特质影响目光加工的行为证据 | 第25-33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2.2.1 被试 | 第25页 |
2.2.2 大学生自闭特质问卷(CAQ) | 第25-26页 |
2.2.3 仪器 | 第26页 |
2.2.4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5 程序 | 第26-27页 |
2.2.6 研究设计 | 第27-28页 |
2.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28-30页 |
2.3.1 不同刺激不同条件的整体加工 | 第28-29页 |
2.3.2 CAQ得分与反应时差值指标的相关 | 第29-30页 |
2.4 讨论 | 第30-33页 |
第3章 大学生自闭特质影响目光加工的眼动研究 | 第33-39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3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3.2.1 研究被试 | 第33页 |
3.2.2 仪器 | 第33页 |
3.2.3 材料 | 第33页 |
3.2.4 程序 | 第33-34页 |
3.2.5 研究设计 | 第34页 |
3.2.6 兴趣区、数据分析指标及统计方法 | 第34-35页 |
3.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35-38页 |
3.3.1 两组被试对信息的觉察 | 第36页 |
3.3.2 两组被试对信息的加工特点 | 第36-37页 |
3.3.3 CAQ得分与眼动指标的相关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39页 |
第4章 大学生自闭特质影响目光加工的生理唤醒研究 | 第39-45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3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4.2.1 被试 | 第39页 |
4.2.2 仪器及设备 | 第39页 |
4.2.3 材料 | 第39页 |
4.2.4 程序 | 第39-40页 |
4.2.5 研究设计 | 第40页 |
4.2.6 数据分析指标 | 第40页 |
4.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40-42页 |
4.3.1 高、低自闭特质个体对不同刺激的皮肤电反应 | 第40-41页 |
4.3.2 刺激加工过程中反应时与皮肤电指标的相关 | 第41-42页 |
4.3.3 CAQ得分与皮肤电变化率的相关 | 第42页 |
4.4 讨论 | 第42-45页 |
4.4.1 不同自闭特质个体对眼睛刺激的生理唤醒 | 第42页 |
4.4.2 不同自闭特质个体不同刺激条件下反应时与生理唤醒的相关 | 第42-43页 |
4.4.3 CAQ得分与生理唤醒的相关 | 第43-45页 |
第5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 | 第45-49页 |
5.1 高自闭特质个体目光加工特点探析 | 第45-47页 |
5.1.1 高自闭特质个体对目光信息敏感性较低 | 第45-46页 |
5.1.2 高自闭特质个体对目光信息的低情绪唤醒 | 第46-47页 |
5.1.3 自闭特质对个体信息加工的影响具有领域特殊性 | 第47页 |
5.2 研究结果对ASD干预的启示 | 第47-48页 |
5.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48页 |
5.4 总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