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DEM建立方法研究 | 第10-11页 |
·高保真DEM研究 | 第11-12页 |
·精细DEM研究 | 第12页 |
·城市地区DEM研究 | 第12-13页 |
·存在问题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方法 | 第15-25页 |
·实验样区及数据基础 | 第15-17页 |
·研究区域 | 第15页 |
·数据基础 | 第15-16页 |
·地形图数据预处理 | 第16页 |
·全野外数字化测图及数据预处理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软件环境 | 第20页 |
·关键技术简述 | 第20-25页 |
·GPS RTK技术 | 第20-21页 |
·DEM建立方法 | 第21页 |
·ANUDEM及算法 | 第21-23页 |
·流域高程分析法 | 第23页 |
·信息熵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典型地区DEM的建立 | 第25-31页 |
·典型地区自然突变地形的Hc-DEM | 第25-27页 |
·DEM的建立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页 |
·典型地区人为突变地形的DEM建立 | 第27-29页 |
·DEM的分类 | 第27-28页 |
·基于1:1万地形图及地形数据建立多系列多分辨率DEM | 第28-29页 |
·地形因子提取 | 第29-30页 |
·坡度提取 | 第29-30页 |
·剖面曲率的提取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高程特征分析 | 第31-47页 |
·不同分辨率DEM之间的比较 | 第31-36页 |
·高程积分曲线 | 第31-32页 |
·信息熵及高程差异频率分布比较 | 第32-34页 |
·DEM及光照模拟图分析 | 第34-36页 |
·有无地形特征线的DEM的比较 | 第36-42页 |
·有无地形特征线的TIN-DEM之间的比较 | 第36-39页 |
·有无地形特征线的Hc-DEM之间的比较 | 第39-42页 |
·结论 | 第42页 |
·加入地形特征线后的DEM间的比较 | 第42-46页 |
·加入地形特征线后TIN-DEM间的比较 | 第42-44页 |
·加入地形特征线后Hc-DEM间的比较 | 第44-45页 |
·Hc-DEM与TIN-DEM间的比较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坡度及曲率特征分析 | 第47-57页 |
·不同分辨率DEM之间的比较 | 第47-50页 |
·以地形数据为基础的Hc-DEM的坡度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以地形图数据为基础的Hc-DEM的坡度特征分析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页 |
·有无地形特征线的DEM的比较 | 第50-53页 |
·有无地形特征线的Hc-DEM坡度频率、累积频率分析 | 第50-51页 |
·有无地形特征线的Hc-DEM坡度统计分析 | 第51-53页 |
·加入地形特征线后的DEM间的比较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61页 |
1. 结论 | 第57-58页 |
2. 问题与展望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