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8-36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化学发光分析基本原理 | 第9-12页 |
| ·化学发光的机理 | 第9-10页 |
| ·化学发光效率 | 第10-11页 |
| ·发光强度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 第11-12页 |
| ·化学发光体系的主要类型 | 第12-16页 |
| ·酰肼类(Hydrazides)化学发光体系 | 第12-13页 |
| ·吖啶酯类(Acridinium ester)化学发光体系 | 第13-14页 |
| ·过氧化草酸酯(Peroxyoxalate)类化学发光体系 | 第14-15页 |
| ·钌(Ⅱ)-联吡啶配合物化学发光体系 | 第15页 |
| ·Ce(Ⅳ)化学发光体系 | 第15页 |
| ·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 | 第15-16页 |
| ·罗丹明族化合物的化学发光体系 | 第16页 |
| ·化学发光联用技术 | 第16-23页 |
| ·流动注射(Flow Injection)与化学发光联用 | 第16-17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与化学发光联用 | 第17-18页 |
|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和化学发光联用 | 第18-19页 |
| ·免疫分析(Immunoassay)与化学发光联用 | 第19-20页 |
| ·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is)与化学发光联用 | 第20-21页 |
| ·纳米粒子(Nanoparticle)技术和化学发光联用 | 第21-22页 |
| ·微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nlysis Systems)与化学发光联用 | 第22-23页 |
| ·化学发光在药物和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27页 |
| ·抗菌素分析 | 第24页 |
| ·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 | 第24-25页 |
| ·维生素的分析 | 第25-26页 |
| ·生命相关物质的分析 | 第26-27页 |
|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的发展前景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6页 |
| 第二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琥乙红霉素 | 第36-47页 |
| ·引言 | 第36-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 ·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39-41页 |
| ·工作曲线及方法的检出限 | 第41页 |
| ·干扰实验 | 第41-42页 |
| ·样品分析 | 第42-43页 |
| ·可能的作用机理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流动—化学发光法比较七种物质的抗氧化活性 | 第47-58页 |
| ·引言 | 第47-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49-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 ·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50-52页 |
| ·抗氧化活性检测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可能的发光抑制机理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 | 第58-65页 |
| ·引言 | 第58-59页 |
|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9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 ·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60-62页 |
| ·工作曲线及方法的检出限 | 第62-63页 |
| ·干扰实验 | 第63页 |
| ·样品测定及回收率实验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