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车镇凹陷盆地结构特征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及工区概况 | 第11-16页 |
·盆地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工区概况与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沾化、车镇凹陷盆地结构静态特征分析 | 第19-34页 |
·断裂体系发育特征 | 第19-22页 |
·沾化凹陷 | 第19-20页 |
·车镇凹陷 | 第20-22页 |
·构造带区划及构造样式分析 | 第22-31页 |
·构造带的区划 | 第22-23页 |
·构造样式类型 | 第23-24页 |
·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样式 | 第24-28页 |
·各类构造样式的展布规律 | 第28-31页 |
·盆地结构特征及与临区的对比 | 第31-34页 |
·盆地结构特征的差异性 | 第31-32页 |
·沾化、车镇凹陷与邻区的对比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盆地结构的动态演化分析与成因机制探讨 | 第34-66页 |
·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 第34-40页 |
·沾化凹陷 | 第34-37页 |
·车镇凹陷 | 第37-40页 |
·断裂活动性分析 | 第40-48页 |
·断层活动性计算方法 | 第40-42页 |
·主要断层活动性分析 | 第42-45页 |
·各构造阶段断层体系发育特征 | 第45-48页 |
·盆地结构的动态演化 | 第48-55页 |
·平衡剖面分析 | 第48-54页 |
·新生代各构造演化阶段的盆地结构特征 | 第54-55页 |
·新生代盆地结构的叠加改造 | 第55-58页 |
·沾化凹陷 | 第55-56页 |
·车镇凹陷 | 第56-58页 |
·盆地结构时空差异的动力学机制 | 第58-66页 |
·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 | 第58-60页 |
·新生代各构造阶段盆地转型的动力学机制 | 第60-63页 |
·沾化、车镇凹陷动力学成因机制差异性分析 | 第63-66页 |
第四章 盆地结构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 | 第66-83页 |
·盆地结构对沉积、沉降中心迁移的控制作用 | 第66-72页 |
·孔店期 | 第66页 |
·沙四期 | 第66-67页 |
·沙三~沙二早期 | 第67-70页 |
·沙二晚期~东营期 | 第70页 |
·新近纪~第四纪 | 第70-72页 |
·新生代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 | 第72页 |
·盆地结构的时空演化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 第72-77页 |
·孔店期 | 第72页 |
·沙四期 | 第72-74页 |
·沙三期 | 第74页 |
·沙二期 | 第74页 |
·沙一~东营期 | 第74-77页 |
·构造带的差异演化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 第77-83页 |
·陡坡带 | 第77-80页 |
·缓坡带 | 第80-82页 |
·洼陷带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