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业节能减排效率评价模型构建及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0 前言 | 第12-14页 |
| 1 绪论 | 第14-25页 |
|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4-18页 |
| ·研究背景及其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6-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国外节能减排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国内节能减排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论文结构与关键技术问题 | 第22-24页 |
| ·论文结构 | 第22-23页 |
|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2 节能减排效率评价研究综述 | 第25-36页 |
| ·节能减排效率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 ·节能减排效率评价方法研究述评 | 第26-29页 |
| ·参数效率评价方法 | 第26页 |
| ·非参数效率评价方法 | 第26-29页 |
| ·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 第29-30页 |
| ·非期望产出的处理方法 | 第30-31页 |
| ·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述评 | 第31-35页 |
| ·能源与环境政策 | 第31-32页 |
| ·低碳经济政策 | 第32-33页 |
| ·清洁生产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3 山东省工业节能减排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48页 |
| ·山东省工业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 第36-39页 |
| ·山东省工业节能减排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7页 |
| ·节能减排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性 | 第39-40页 |
| ·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现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1-42页 |
| ·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42-44页 |
|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含义说明 | 第44-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山东省工业节能减排效率评价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48-65页 |
|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 模型的选择 | 第48-50页 |
| ·DEA 模型的选择 | 第48-49页 |
| ·非期望产出(污染物)的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49-50页 |
| ·基于CCR 模型的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0-57页 |
| ·输入输出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0-55页 |
| ·节能减排生产可能集的确立 | 第55页 |
| ·节能减排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第55-57页 |
| ·节能减排效率评价模型运行及分析 | 第57-64页 |
| ·山东省工业节能减排效率分析 | 第59-61页 |
| ·山东省各市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力 | 第6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5 山东省工业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分析 | 第65-77页 |
| ·基于节能减排效率的城市聚类分析 | 第65-69页 |
| ·各类城市节能减排效率分析 | 第69-72页 |
| ·纯技术效率分析 | 第69-71页 |
| ·规模效率分析 | 第71-72页 |
| ·山东省节能减排的实际应用及工作重点分析 | 第72-76页 |
| ·一类城市的节能减排重点分析 | 第72-74页 |
| ·二类城市的节能减排重点分析 | 第74-75页 |
| ·三类城市的节能减排重点分析 | 第75页 |
| ·四类城市的节能减排重点分析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6 促进山东省节能减排的对策研究 | 第77-86页 |
| ·建立政府监督机制 | 第77-80页 |
| ·政府与企业在节能减排过程中的效用分析 | 第77-78页 |
| ·政府引导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动态博弈分析 | 第78-80页 |
| ·完善政策制度 | 第80-82页 |
| ·进行技术创新 | 第82-83页 |
| ·调整产业结构 | 第83-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 ·研究结论 | 第86-87页 |
| ·论文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