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刺参养殖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前景展望 | 第14-23页 |
·当前我国刺参养殖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刺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9页 |
·应对措施 | 第19-21页 |
·前景展望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低温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症的发生与异养菌区系间的关系 | 第23-56页 |
摘要 | 第23-24页 |
Abstract | 第24-26页 |
第一节 低温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症的发生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 第26-4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9页 |
·刺参养殖场概况 | 第26-27页 |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27-28页 |
·细菌总数测定 | 第28页 |
·异养菌总数 | 第28页 |
·弧菌总数 | 第28页 |
·病参观察与细菌分离纯化 | 第28-29页 |
·刺参病灶组织优势菌与池塘环境及刺参肠道中优势菌的相关性 | 第29页 |
2 结果 | 第29-38页 |
·刺参腐皮综合症发生早期池塘的水质特征 | 第29-30页 |
·发病早期池塘环境以及刺参肠道中的细菌总数 | 第30-32页 |
·刺参病灶组织优势菌与池塘环境及刺参肠道中优势菌特征比较 | 第32-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低温期刺参腐皮综合症发生早期池塘的水质特征 | 第38-39页 |
·池塘底泥和刺参肠道中细菌总数与刺参腐皮综合症发生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低温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症致病原的分离鉴定 | 第41-5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4页 |
·样品来源 | 第41页 |
·病参观察与细菌分离纯化 | 第41页 |
·人工回接感染试验 | 第41-42页 |
·试验用参 | 第41-42页 |
·菌悬液制备 | 第42页 |
·攻毒试验 | 第42页 |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 第42-44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42页 |
·细菌学常规鉴定与 API 人工鉴定 | 第42-43页 |
·生理生化试验 | 第42-43页 |
·不同温度下的生长试验 | 第42-43页 |
·不同盐度下的生长试验 | 第43页 |
·不同pH 值下的生长试验 | 第43页 |
·API 半自动化鉴定 | 第43页 |
·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PCR 模板DNA 的制备 | 第43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的PCR扩增与测序 | 第43-44页 |
·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44页 |
2 结果 | 第44-53页 |
·优势菌分离结果 | 第44页 |
·人工感染试验 | 第44-46页 |
·细菌对温度、盐度和pH的耐受性 | 第46-47页 |
·细菌对温度的耐受性 | 第46页 |
·细菌对盐度的耐受性 | 第46-47页 |
·细菌对pH的耐受性 | 第47页 |
·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 第47-48页 |
·生理生化试验及API试验条鉴定 | 第48-51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第三章 渡夏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症的发生与异养菌区系间的关系 | 第56-83页 |
摘要 | 第56-57页 |
Abstract | 第57-59页 |
第一节 渡夏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症的发生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 第59-6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9-61页 |
·刺参养殖场概况 | 第59-60页 |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60页 |
·细菌总数测定 | 第60-61页 |
·异养菌总数 | 第60页 |
·弧菌总数 | 第60-61页 |
·病参观察与细菌分离纯化 | 第61页 |
·刺参病灶组织优势菌与池塘环境及刺参肠道中优势菌的相关性 | 第61页 |
2 结果 | 第61-65页 |
·刺参腐皮综合症发生早期池塘的水质特征 | 第61-62页 |
·发病早期池塘环境以及刺参肠道中的细菌总数 | 第62-63页 |
·刺参病灶组织优势菌与池塘环境及刺参肠道中优势菌特征比较 | 第63-65页 |
3 讨论 | 第65-67页 |
·刺参渡夏期间腐皮综合症发生早期池塘的水质特征 | 第65-66页 |
·刺参渡夏期间腐皮综合症的发生与池塘环境中细菌数量的相关性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第二节 渡夏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症致病原的分离鉴定 | 第68-8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8-71页 |
·样品来源 | 第68页 |
·病参观察与细菌分离纯化 | 第68页 |
·人工回接感染试验 | 第68-69页 |
·试验用参 | 第68页 |
·菌悬液制备 | 第68-69页 |
·攻毒试验 | 第69页 |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 第69-71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69页 |
·细菌学常规鉴定与 API 人工鉴定 | 第69-70页 |
·生理生化试验 | 第69-70页 |
·不同温度下的生长试验 | 第69页 |
·不同盐度下的生长试验 | 第69-70页 |
·不同pH 值下的生长试验 | 第70页 |
·API 半自动化鉴定 | 第70页 |
·细菌的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70-71页 |
·PCR 模板DNA 的制备 | 第70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的PCR扩增与测序 | 第70页 |
·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70-71页 |
2 结果 | 第71-79页 |
·优势菌分离结果 | 第71页 |
·人工感染试验 | 第71-73页 |
·细菌对温度、盐度和pH的耐受性 | 第73-75页 |
·细菌对温度的耐受性 | 第73-74页 |
·细菌对盐度的耐受性 | 第74页 |
·细菌对pH的耐受性 | 第74-75页 |
·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 第75-76页 |
·生理生化试验及API试验条鉴定 | 第76-77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77-79页 |
3 讨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6页 |
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2 本研究对刺参养殖生产的的作用和意义 | 第84页 |
3 本研究仍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84-86页 |
附录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