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综述及研究设想 | 第15-64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瓜环家族成员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 第16-24页 |
·合成 | 第16-20页 |
·结构及性质 | 第20页 |
·改性瓜环的合成 | 第20-24页 |
·瓜环分子识别 | 第24-32页 |
·金属离子 | 第24-26页 |
·有机胺离子 | 第26-30页 |
·其它客体分子 | 第30-32页 |
·超分子组装研究 | 第32-40页 |
·准轮烷及轮烷 | 第32-34页 |
·准聚轮烷及聚轮烷 | 第34-36页 |
·分子项链 | 第36-37页 |
·分子机器 | 第37-39页 |
·瓜环在新型准轮烷形成上的发展 | 第39-40页 |
·超级准轮烷 | 第40页 |
·瓜环的生理化学及药理学 | 第40-43页 |
·准轮烷分子与DNA的三元络合物 | 第40-41页 |
·瓜环影响(亚)精胺分子对DNA的切割 | 第41页 |
·基于瓜环的基因传输 | 第41-42页 |
·瓜环在药理学方面的应用 | 第42-43页 |
·瓜环其它用途 | 第43页 |
·研究与设想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64页 |
第二章 瓜环与含咪唑基客体分子超分子准轮烷分子的合成及其超分子组装研究 | 第64-108页 |
·引言 | 第64页 |
·实验部分 | 第64-79页 |
·实验试剂 | 第64-65页 |
·实验仪器 | 第65-66页 |
·主体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 第66-67页 |
·客体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 第67-73页 |
·1,3—二咪唑基丙烷二盐酸盐(BIMP3) | 第67-68页 |
·1,4—二咪唑基丁烷二盐酸盐(BIMB) | 第68页 |
·1,5—二咪唑基戊烷二盐酸盐(BIMP5) | 第68-69页 |
·1,6—二咪唑基己烷二盐酸盐(BIMH) | 第69-70页 |
·1,6—二咪唑基己烷其它二酸盐 | 第70-71页 |
·N,N’-二(4-甲基咪唑基)—1,6—己二胺四盐酸盐(BMIMHA) | 第71-73页 |
·准轮烷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 第73-79页 |
·客体分子(BIMP3)与瓜环CB[6]准轮烷分子制备及表征 | 第73-74页 |
·客体分子(BIMB)与瓜环CB[6]准轮烷分子制备及表征 | 第74页 |
·客体分子(BIMP5)与瓜环CB[6]准轮烷分子制备及表征 | 第74-75页 |
·客体分子(BIMH)与瓜环CB[6]准轮烷分子制备及表征 | 第75-77页 |
·BIMH其它二酸盐与瓜环CB[6]准轮烷分子制备及表征 | 第77-79页 |
·客体分子(BMIMHA)与瓜环CB[6]准轮烷分子制备及表征 | 第79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79-104页 |
·~1H NMR核磁共振结果分析 | 第79-97页 |
·准轮烷分子CB[6]/BIMP3~1H NMR谱分析 | 第79-80页 |
·准轮烷分子CB[6]/BIMB~1H NMR谱分析 | 第80-81页 |
·准轮烷分子CB[6]/BIMP5~1H NMR谱分析 | 第81-82页 |
·准轮烷分子CB[6]/BIMH~1H NMR谱分析 | 第82-83页 |
·准轮烷分子CB[6]/BMIMHA~1H NMR谱分析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97页 |
·X-单晶衍射分析不同酸对准轮烷分子自组装的影响 | 第97-103页 |
·晶体结构分析 | 第97-98页 |
·准轮烷超分子组装研究 | 第98-103页 |
·透射电境分析准轮烷微观结构 | 第103-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第三章 基于瓜环的核酸切割试剂 | 第108-136页 |
·引言 | 第108-111页 |
·DNA的结构及特点 | 第109页 |
·人工核酸切割试剂 | 第109-110页 |
·自由基机理 | 第109页 |
·消除机理 | 第109页 |
·水解机理 | 第109-110页 |
·本章研究内容 | 第110-111页 |
·[2]准轮烷分子对双链DNA的切割研究 | 第111-116页 |
·实验试剂 | 第111页 |
·实验仪器 | 第111-112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112-113页 |
·切割实验 | 第11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6页 |
·其它准轮烷分子切割DNA结果 | 第116页 |
·[2]准轮烷分子切割双链DNA机理研究 | 第116-128页 |
·荧光光谱研究准轮烷分子与CT DNA的作用 | 第116-119页 |
·实验原理 | 第11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17-1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1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19页 |
·DNA热变性实验 | 第119-120页 |
·准轮烷分子与磷酸二酯键模型化合物BDNPP的水解作用研究 | 第120-125页 |
·实验试剂预处理 | 第121页 |
·合成方法 | 第121-122页 |
·紫外光谱法研究准轮烷分子与BDNPP的水解作用 | 第122-124页 |
·核磁共振~(31)P NMR证明准轮烷分子与BDNPP间的氢键作用 | 第124-125页 |
·客体分子对比实验 | 第125-126页 |
·从结构特性分析准轮烷分子水解DNA的事实 | 第126-127页 |
·高分辨质谱分析 | 第126页 |
·晶体结构分析 | 第126-127页 |
·分子模拟 | 第127-128页 |
·[2]准轮烷分子切割双链DNA机理 | 第128-129页 |
·结束语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8页 |
·总结 | 第136页 |
·展望 | 第136-13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38-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附录 | 第143-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