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概述 | 第14-16页 |
第一节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定义 | 第14-15页 |
一、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定义 | 第14-15页 |
二、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方式 | 第15页 |
第二节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一、国家管辖权理论 | 第15-16页 |
二、全球合作原则 | 第16页 |
第二章 健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第16-20页 |
第一节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是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是金融创新的必然要求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现有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 第19页 |
第四节 美国次贷危机——缺乏有效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实例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制现状 | 第20-43页 |
第一节 国际银行业监管——巴塞尔体系 | 第20-33页 |
一、《巴塞尔协议Ⅲ》之前的巴塞尔协议 | 第20-29页 |
二、《巴塞尔协议Ⅲ》 | 第29-33页 |
第二节 国际证券业监管——国际证监会组织 | 第33-36页 |
一、国际证券监管的主要内容 | 第33-36页 |
二、国际证券监管的不足 | 第36页 |
第三节 国际保险业监管——国际保险监管协会 | 第36-37页 |
一、国际保险监管的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二、国际保险监管的优点与不足 | 第37页 |
第四节 区域金融监管合作——欧盟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机制 | 第37-40页 |
一、欧盟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内容 | 第38-39页 |
二、欧盟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不足 | 第39-40页 |
第五节 G20 及其他方面的金融监管合作 | 第40-43页 |
一、G20 峰会 | 第40-41页 |
二、达沃斯论坛 | 第41-42页 |
三、世界银行 | 第42页 |
四、WTO 金融市场准入和经营制度 | 第42页 |
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第一节 缺乏强制性约束力,法律权威难以确立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体系不平衡,利益冲突明显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文件妥协性与被动性明显 | 第45页 |
第四节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存在盲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完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的构想 | 第46-55页 |
第一节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定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 第46-48页 |
一、审慎监管 | 第46-47页 |
二、公开监管 | 第47页 |
三、充分监管 | 第47页 |
四、信息共享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完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48-55页 |
一、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 第48-49页 |
二、建立健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体系 | 第49-55页 |
三、以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为最低标准,完善本国金融监管体系 | 第55页 |
第六章 我国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大潮中的现实选择 | 第55-62页 |
第一节 我国参加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现状 | 第55-58页 |
一、“一行三会”的国内金融监管 | 第56-57页 |
二、我国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中的实践 | 第57-58页 |
第二节 中国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利与弊分析 | 第58-59页 |
第三节 我国参加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具体建议 | 第59-62页 |
一、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 第59-60页 |
二、促进双边监管合作,积极参与亚洲区域金融监管合作 | 第60页 |
三、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多边体制改革与规则的制定 | 第60-61页 |
四、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促进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
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