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8-9页 |
·近20年来我国高校校园建设的现状 | 第8页 |
·校园建设中面对的问题及根源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国内外关于高校的研究介绍 | 第11-13页 |
·国内学者对于高校文化、环境、人文精神的探讨 | 第11页 |
·国外学者对Campus Landscape的研究 | 第11-13页 |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概述 | 第14-19页 |
·规划的历程和特征 | 第14-15页 |
·规划的模式 | 第15-16页 |
·高校规划的发展和趋势 | 第16-19页 |
·高校发展新的需求 | 第16-17页 |
·高校发展的趋势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高校校园的公共空间 | 第19-24页 |
·公共空间 | 第19-22页 |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范围 | 第19页 |
·高校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组成 | 第19-22页 |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活动 | 第22-24页 |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活动的类型 | 第22页 |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活动的性质 | 第22-24页 |
第四章 高校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场所精神 | 第24-37页 |
·何谓场所精神 | 第24页 |
·关于场所 | 第24页 |
·场所精神的提出 | 第24页 |
·高校校园的场所精神 | 第24-25页 |
·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场所精神的体现 | 第25-34页 |
·场所自身的美学效果 | 第25-28页 |
·场所体现的社会功能 | 第28页 |
·场所的地域、文脉特征 | 第28-30页 |
·场所的学术与交流精神 | 第30-31页 |
·场所的自由精神和创新精神 | 第31-32页 |
·场所使用者的行为心理效应 | 第32-34页 |
·场所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 第34页 |
·国外典型校园实例中的场所精神 | 第34-37页 |
第五章 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 | 第37-46页 |
·空间的合理规划是营造场所精神的重要基础 | 第37-39页 |
·空间位置的选择 | 第37页 |
·有序的空间结构 | 第37-38页 |
·有效的空间形态 | 第38-39页 |
·合理的空间尺度 | 第39页 |
·情感的输入是营造场所精神的重要方式 | 第39-40页 |
·场所归属感的生成 | 第39页 |
·场所记忆的保留 | 第39-40页 |
·自然因子的引入是营造场所精神的有效方法 | 第40-42页 |
·公共活动空间的绿地设计 | 第40-41页 |
·公共活动空间的水体设计 | 第41-42页 |
·人为的引导是提升场所精神的有效途径 | 第42-43页 |
·学生行为的引导 | 第42-43页 |
·场所活动的人为引入 | 第43页 |
·细节的处理对场所精神的营造必不可少 | 第43-46页 |
·色彩的暗示作用 | 第43-44页 |
·铺装的处理 | 第44页 |
·“光、影”的设计 | 第44页 |
·环境设施的布置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合实例分析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场所精神 | 第46-54页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规划设计方案分析 | 第46-49页 |
·方案的地域背景 | 第46-47页 |
·方案的设计理念 | 第47-48页 |
·方案中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构思 | 第48-49页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北区环境改造实例研究 | 第49-54页 |
·改造背景 | 第49页 |
·改造原则 | 第49-50页 |
·改造区域中的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 第50-54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图表目录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