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1-20页 |
| 1 森林更新研究 | 第11-15页 |
| 2 种群结构动态研究 | 第15-18页 |
| 3 黄土高原马栏林区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 第20-28页 |
| 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页 |
| 2 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 第20-21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 ·不同群落类型更新研究 | 第21-24页 |
| ·乔木幼苗数量特征 | 第21页 |
| ·辽东栎实生萌生特性 | 第21-22页 |
| ·更新幼苗幼树的空间格局 | 第22-24页 |
| ·野外调查方法 | 第22页 |
| ·空间分布格局计算方法 | 第22-24页 |
| ·方差/均值比率法 | 第22-23页 |
| ·平均拥挤指标和聚块性指标 | 第23页 |
| ·丛生指标 | 第23-24页 |
| ·负二项参数 | 第24页 |
| ·Cassie指标 | 第24页 |
| ·森林更新中的环境因子研究 | 第24-25页 |
| ·环境因子对森林更新的影响 | 第24-25页 |
| ·样地选择和群落调查 | 第24-25页 |
|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 ·环境因子对植物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影响 | 第25页 |
| ·取样方法 | 第25页 |
|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 ·优势种种群动态分析 | 第25-28页 |
| ·不同群落类型中优势种径级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 ·样地调查 | 第25页 |
| ·种群径级结构划分 | 第25-26页 |
| ·辽东栎和油松种群动态分析 | 第26-28页 |
| ·年龄结构分析法 | 第26页 |
| ·生命表编制法 | 第26-27页 |
| ·谱分析法 | 第27-28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8-53页 |
| 1 不同群落类型天然更新研究 | 第28-35页 |
| ·不同群落类型乔木幼苗数量特征 | 第28-31页 |
| ·不同群落类型优势种幼苗 | 第28-30页 |
| ·不同群落类型优势种幼苗数量 | 第28-29页 |
| ·影响优势种幼苗分布的因素 | 第29-30页 |
| ·不同群落类型主要乔木伴生种幼苗数量 | 第30-31页 |
| ·不同群落类型辽东栎和油松更新幼苗幼树分布格局 | 第31-32页 |
| ·不同群落类型辽东栎更新幼苗幼树分布格局 | 第31页 |
| ·不同群落类型油松更新幼苗幼树分布格局 | 第31-32页 |
| ·不同群落类型辽东栎实生萌生特性 | 第32-35页 |
| 2 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更新的影响 | 第35-41页 |
| ·环境因子对乔木幼苗幼树更新的影响 | 第35-38页 |
| ·乔木幼苗幼树密度与频度 | 第35-36页 |
| ·影响乔木幼苗幼树分布的因素 | 第36-37页 |
| ·林冠和林窗下乔木幼苗幼树比较研究 | 第37-38页 |
| ·环境因子对植物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影响 | 第38-41页 |
| ·不同坡向辽东栋和油松多度变化 | 第38-40页 |
| ·辽东栎和油松幼苗、幼树和成树多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0-41页 |
| 3 优势种种群动态研究 | 第41-53页 |
| ·不同群落类型优势种群径级结构研究 | 第41-44页 |
| ·不同群落类型中白桦和山杨种群径级结构 | 第41-42页 |
| ·不同群落类型中油松种群径级结构 | 第42-44页 |
| ·不同群落类型中辽东栎种群径级结构 | 第44页 |
| ·辽东栎和油松种群动态分析 | 第44-53页 |
| ·辽东栎和油松静态生命表 | 第44-48页 |
| ·静态生命表中的数据处理 | 第44页 |
| ·辽东栎和油松生命表 | 第44-48页 |
| ·辽东栎生命表 | 第44-47页 |
| ·油松生命表 | 第47-48页 |
| ·辽东栎和油松存活与死亡曲线 | 第48-51页 |
| ·辽东栎存活与死亡曲线 | 第48-49页 |
| ·油松存活与死亡曲线 | 第49-51页 |
| ·辽东栎和油松种群谱分析 | 第51-53页 |
|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 ·基波的影响 | 第51-53页 |
| 第四部分 总结 | 第53-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5页 |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5页 |
| 所获荣誉 | 第65页 |